Monday, December 14, 2009

公告: 馬的!垃圾留言

最近被垃圾留言攻擊,所以所有留言都會先經過過濾再公布。

Friday, October 9, 2009

今天造成轟動的歌--張懸「寶貝」

昨天考完試,今天想給學生輕鬆一下,唱個歌好了。我很喜歡放中文歌給學生聽,一方面其實是自己也喜歡那些歌,一方面是讓學生可以有語言以外不同的關注焦點。不喜歡語言? 沒關係,來點音樂應該不會太排拒吧?
結果我今天上中文二的兩個班,才上課一提到要唱歌,兩個班都興奮異常:「哇,我們的第一首中文歌耶!」這一班的學生去年都是我美國同事帶的,還沒有唱過任何中文歌。

我發下歌詞以後,小鬼們就自己開始此起彼落的自己念起拼音來了。我告訴他們「寶貝」的的意思,然後讓他們一個字一個字的念拼音,對著漢字看,看他們了解不了解意思,然後我一句句的解釋。一個學生很聰明的發現「要你知道你最美」的意思,問我他翻得對不對。我稱讚了他,其他的小女生已經「awww...the song is so sweet...」。所以我放了一次,學生已經開始問我:「好好聽喔,再放一次,我們要跟著唱。」早上那班的學生很快樂地唱了兩遍,然後一邊收課本一邊問我哪裡可以買得到。下午已經有學生下載到筆記電腦上,迫不急待的展示給我看。
最後那一班也是一樣,好幾個學生說:「我回家一定要買這首歌。」(果真是ipod數位影音的世代) 兩個男生已經把聽到的和絃念出來。一個女生說:「拜託拜託,我想全班一起在朝會的時候唱這道歌,你覺得怎麼樣?」

我自己其實覺得這首歌還好而已。今天在中文二之間會造成這樣不小的轟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大概是歌詞簡單好上口,吉他輕快,加上張懸長得甜美可人(兩個男生覺得她很hot),很合高中學生味口。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月餅

我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吃月餅。但是廣式月餅那烘得油亮而且壓有小字花紋的外皮,讓我特別喜歡打開一盒新月餅時的感動與興奮。不過,一入口卻是失望。大概我是個不嗜甜食的人吧。所以像蛋黃酥或綠豆碰那種裡面加了鹹蛋或肉鬆的月餅,就比較合我的口味。

第一年教書的時候,我想說讓學生体驗一下傳統的食物吧。中秋節那天我帶了一盒月餅去學校,小小直徑四公分的月餅硬切成了四分,每個人拿到小小一塊吃。這些學生從來沒有看過這種東西,連中國菜也只限於炒面還是甜酸肉之類的偽中國菜,對月餅的接受度卻很高。甜死人的棗泥,尤其是蓮蓉這種沒吃過的東西特別愛。結果第二年我忙死了沒去買,學生就一直問,「老師,什麼時候是那個"月餅節"啊? 去年那個月餅好好吃喔!」這些小鬼喔,連節日叫什麼都不記得,只記得吃的!

因為去華人超市很遠,所以去的機率不算高,得碰巧經過才行。雖然節日還沒到,我一有機會去大華就趕快買了盒月餅存起來,反正這種東西保存期限還挺長的(一個月吧?) Nick警告我買正常的就好,不要買那種有蛋黃的。(果真我的學生裡有不少人吃素不吃蛋的)。月餅這種東西到了美國不算便宜,我還小心的計算了要買幾個才夠分給全部的人吃。

星期五一到,我從第一班開始發。本來還準備了投影片介紹由來什麼的,結果頭兩班上課上到沒時間放,但是倒吃到了月餅。到了下午最後一班,是我私心偏愛的那一班,學生早就互傳風聲說有月餅可以吃。結果一上課學生就小心的問我說:「老師,我們也會有其他班有的東西吃嗎?」我說:「對!」學生就樂到不行。我說:「但是我們要先上課,然後呢,我給你們看一點投影片,我們再吃東西,好不好?」這班學生也很合作,雖然很興奮,但是乖乖的上了點課。有兩個打排球校隊的女孩得先離開,我索性在他們離開的時候給她們月餅吃,然後放投影片給全班看。內容是中秋節的日期,對中國人的重要性,還有中秋節的食物與傳說等等。這些學生很妙,還問我說:「老師,我們要抄筆記嗎?」我聽了心中大悅,說:「對啊,不然你們到明年什麼都不記得,看你敢不敢問我:老師那個什麼"月餅節"我們有沒有月餅吃!」然後學生趕快提醒我:「啊那老師你放投影片太快了,回到上一張去我要抄下來這個節日的名字。」於是他們一邊聽,一邊看,一邊手不知道在抄什麼,我告訴他們嫦娥、玉兔和吳剛的故事。我說這些都是因為晚上看到月亮上的陰影而有的想像。一個學生問我說:「什麼? 月亮上有陰影?」我說,對啊,妳下次仔細看。玉兔的故事韓國也有,吳剛的故事則跟西西弗斯推大石頭很像。我說我們吃月餅還有柚子,柚子皮還可以當帽子戴 (我放了一張網路上流傳的,戴柚子帽的貓,學生都覺得很有趣)。看完了,我給他們看月餅,上面有花紋還有漢字標明口味,學生都讚嘆不已(突然覺得這群小孩真棒,這麼容易被老師哄)。看完了投影片介紹,就開始分食月餅。學生一邊吃,一邊說:「啊好好吃哦,我的天,吃起來好中國!」什麼叫「吃起來好中國?」我心裡納悶著。學生也真可愛,因為好幾個人都說同樣的話。「不知道他們心中的中國是什麼味道?」我正想著,時間就到了下課時分,這群孩子也很有禮貌地不約而同地說:「老師謝謝妳。」一個男孩用中文對我說:「今天很有意思。謝謝。」我知道他指的是中秋節的故事和今天的體驗。

我心中當時感動到不行啊…突然覺得我這老師真容易被學生哄呀。

轉自mindy's blog

學生

這學期接了一班學生,十三人,二年級,算是我最大的一個班。(說出來有點不好意思。現在在美國公立學校教書,因為沒錢加上裁老師,班級都三四十人以上)
十三個人有什麼難搞定的呢? 我第一年有一班十三個人,合班時二十個人,就帶得很痛苦。學生年紀小,剛上高中,很多人都不知道上學是什麼,連筆和紙也不帶。到了他們二年級,稍微好一點,可是有些學生就讓我很想尖叫。有些學生其實是不想上課,管他中文英文,快點下課就行了,教起來很辛苦。每天都要等著我來娛樂他們,問我有沒有糖吃,有沒有遊戲玩。

今年這一班很不一樣。學生還是學生,蹦蹦跳跳,但是大多數人都很喜歡上中文課,也有一種學習語言的正面態度,就是會自己思考,把學到的字組織起來變成新的句子。所以上他們的課很好玩,學生會有一句沒一句的用中文彼此造句。比如說,上課了,學生還沒全部坐好,就會有人說:「請坐請坐(這是從某一課接待人家來家裡玩的課文學到的),別說話。你坐那兒(因為上一課學了「那兒」)。我不喜歡你(A學生說)。我也不喜歡你(B學生說)。再見。」然後學生推推擠擠的終於坐好了以後,我們開始上課。一個小男生問我「porcupine 怎麼說?」然後我告訴他,是豪豬。過了一會兒我們造「或者」他造了一個句子。「這個週末我不想做功課或者吃豪豬。」我一邊教「上」「下」放在交通工具前的意思,學生還在上上下下搞不清楚,一個男生問我,「老師,怎麼說 hurt?」我告訴他是「疼」。他馬上很大聲的說:「我的腦疼!(因為他們學了「電腦」這個詞)」那種純真的樣子,讓我心裡狂笑。我週五教了他們「麻煩」這個字,我等著看他們會造什麼句子出來。

我一開始的時候有點擔心自己是不是顯得太過和善。因為學生有趣,連帶我上他們的課也輕鬆起來,不用拿出老師的面孔,這是我這三年來沒發生過的事。但是還好我這一年比較知道怎麼讓學生知道我的底限在哪裡, 所以學生都知道不該做的還是不能做。

這一年我也才体會到,學生會變成某些樣子,是因為家長就是這個樣子,兩者間的關連非常明顯。
前兩年老是給我麻煩的歐迪兒小姐,終於升到三年級給別人教去了。每年開學她都會給我上課惹事,然後老媽就不高興,寄怒氣沖沖的信來要求要會談。但這老媽也很沒禮貌,有一次要會談,我在學校等了老半天,她居然沒來,也沒打電話,送個信說她不來了,要再改期。還有一次她在信裡罵我還同時寄給她女兒看。第三年我的同事教她也遇到同樣的情形,老媽要求會談,因為小姐不滿老師不收她沒做完的功課,硬是衝出教室去,消失了十五分鐘,然後媽媽就打電話來質問老師了。母親是這麼無理,女兒也不會有禮貌到哪裡去。

星期四是Back to School Night。在我們學校這是老師一年一度的大事。學生家長來學校,跟著孩子的課表跑教室,見所有的老師。老師則是得向家長講解課程規劃。因為時間很短,每節只有十分鐘,所以家長在這十分鐘內對老師的第一印象完全決定了對老師往後的印象。這一天老師全部穿上最專業的服裝來學校,像面試一樣,以求得到最佳印象。

我第一堂課是見導生家長。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還好家長來得遲了,只剩五分鐘讓我講。第二堂是中文三。三個被派給我交的學生,雖然只有三個,可是讓我頭痛到不行。每個人都有特別的背景和經歷。自閉症的,焦慮症的,去年嗑藥被抓包的。他們的媽媽,就讓我那十分鐘過得很痛苦。她們問的問題讓我覺得我得解釋闡述一個不是我定的政策,可是他們很不滿意我的解釋,問到氣氛都僵掉了。第三堂是四年級的課。我給他們看我們運用一些「科技」的成果,其實就是一個網站讓學生可以方便的錄音和練聽力。家長都很喜歡這一套。第四堂和第五堂都是二年級的學生家長。他們就非常捧場,尤其是我那一班十三人的班。也許我已經先入為主的喜愛他們的孩子,所以我自己表達上也比較輕鬆。我先解釋:「今天我工作站了一整天,從早上八點到現在晚上八點半馬拉松式沒有休息,所以我的英文已經跟不上我的腦袋了,請包涵。」學生家長微笑地表示理解。有一個爸爸說,「我們也是工作了一天,腦袋累了,所以沒有關係。」一個爸爸開玩笑說,「不然妳用中文講吧」。我說,「可以啊,可是可能大家會睡著。」大家都笑了。然後我自己也不記得我講了什麼,因為真的太累了,但是我記得有不少次的笑聲。然後我又放了家長最喜歡的「科技」內容,秀秀網頁,學生數位作品等等。

結束以後,一位家長跑來告訴我,「妳說妳的英文大概不靈光了,可是妳今晚說得很好呢!妳解釋得很清楚。」我很高興的謝謝她。看起來反應還不錯。但也才讓我意識到原來教學是雙向的。如果學生的心向老師打開了,老師的熱誠也會被打開。如果學生本來就喜歡學習,會鼓勵老師願意教得更好。而老師的熱誠打開了,學生也會被激勵想要學習。

另一位這個班上的學生家長跑來告訴我:「我兒子去年學了中文以後,很喜歡中文。他的手機語音居然留中文的。我告訴他沒有人聽得懂,等下別人以後打錯電話了,叫他改掉。可是我想妳會有興趣知道,也許打電話給他聽聽看他說什麼。」

所以星期五上課前我問了那個學生:「我聽說你的手機留言是中文的,是嗎?我想聽聽看。」他說:「是啊,你要我的手機嗎?」我抄下他的手機,告訴他我下課馬上去辦公室打,請他不要接起來。

我打了他的手機,他的留言很妙:「你好,我是XX。你給我打電話,我喜歡你!…」所以我也給他錄了一段中文的留言。我說得其實很簡單,我告訴他他的中文語音說得很好,他是很好的學生。祝他有一個好的週末。

轉自mindy's blog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自製中文桌上遊戲 (board game) 一

Clue Game
這個遊戲的中文版不是我想出來的,是我學校的同事想出來的。
這遊戲本來是一群人在豪宅裡移動,偵辦殺人案。玩家彼此推測與指控「誰用某某工具在某房間犯下謀殺案」。但是因為是中文改良版,刀和槍凶器變成學習某科目的活動,房間變成教室。學生利用這個遊戲熟練學校的教室名稱,還有各學科如數學、化學、藝術、生物、歷史等名詞。

老師要準備的是角色卡六張,約十張教室(包含廁所圖書館)卡,和十個科目卡。還有紀錄紙(上面把所有可能的角色、科目和教室列出來,可以讓學生打X做刪去法。)
學生可以兩人一組玩。最少要有三組人馬。
規則:
1. 遊戲一開始,抽出一張角色卡,一張地點卡,一張科目卡放在一個信封裡不讓任何參與者知曉。
這代表某角色在某教室學習某科目。如「李小龍同學在圖書館學習歷史」。
所有的參加者的目標就是透過推理刪去法找出這角色是誰,在哪裡學習什麼。
2. 接著把所有的卡平均給與參加者。每個人都有一個代表棋。每個人輪流丟骰子在地圖上移動。到了該教室(如數學教室)時,A學生才可以做出推測,如「我猜蔡一零同學在數學教室學習英文。」
3. 這時候A學生右手邊的B同學要是正好有「蔡一零」角色卡,表示上述推論至少有一為非,得出示「蔡一零」角色卡給A同學看,但不可以讓其他人看到。
4. A於是知道「蔡一零」並不是那張被抽出來的角色卡,就可以在自己的筆記紙上做X記號。
5. 要是B同學同時有一張以上可以推翻A假設的牌,只能秀一張出來。要是B沒有任何牌,那麼B右邊的C同學得秀牌,依次類推。
6. 要是有任何人有足夠証據,就可以做指控。
7. 但指控錯誤的就出局了。
8.時間快下課的時候,可以催學生快點提出指控。若沒時間,不用等移到該教室,就可以推測或指控了。

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問問題的技巧?

這是我最近思考的一個問題。到底一個語言教師要怎麼問問題呢?

最近在學校的訓練裡,數學老師們分享了一些問問題的技巧。
做老師的,其實很容易陷入「快問快答」的模式裡。比如說: 「三加四等於多少?」「七。」。「美國南邊的國家是什麼?」「墨西哥。」

這樣的方式著重的只是答案的取得,並不能真正鼓勵學生思考。真正的教學,是希望學生能夠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從中推得自己的答案。一但師生問答陷入這種封閉性的問答,學生也懶得去想答案。想得快的學生得到鼓勵,可是坐在一邊沒講話的學生搞不好是真正在思考問題解決之道的學生,只是還在摸索自己的思緒。多幾回以後,這樣的學生沒機會發表他的想法,他可能就不再思考了,上課乾脆放空,讓答得快的同學去回答。

可是語言教師除了希望培養學生有思考能力以外,很多語言能力的建立,是必須在思考之前的,不然語言的第一關過不了,第二關表達思想就很難出來。這就是我覺得挑戰的地方。回想一下我都問些什麼問題:
「這個字是什麼?」
「怎麼說____?」
「誰幫我念這個句子?」
「你週末喜歡做什麼?」
「課文裡,誰家養了一隻貓?」
「為什麼他不喜歡洛杉磯的夏天?」

封閉性的問題是確認學生是否了解一個字,一個詞,所讀的內容的快速方式。還有現在我的這一群學生還沒有學「為什麼」,「怎麼樣」的問題也不可能回答,所以不太能答開放性的問題。

可是我真的很希望能找到一個方式去激勵那種想得比較慢,但是還願意自己想答案的學生。尤其有些學生有些學習的障礙,認讀或聽看說連結有困難,但是不代表他們不能慢慢找出答案。今天我問一個學生為什麼她上課那麼安靜。她說:她上所有的課都這樣子。而且既然有些同學很快回答了,那就讓他們去表現吧。

雖然可能有些老師會覺得,上課不好好把握機會練習是她家的事。但是面對這個年紀的孩子我覺得做老師的需要多一點寬容。有沒有什麼我這個老師可以做到讓她覺得她其實也可以做得到上課發言,甚至願意自己主動發言呢?

我還在想。

Tuesday, July 7, 2009

西班牙文課第十一天

這堂課實在讓人失望。
我不介意大量的功課,可是問題是上課完全沒有口語的練習,幾乎是老師的個人聊天雜念時間。我們所用的課本是McGraw Hill出的Dos Mundos, 每一課生字超多又亂。每天都要小考,但是老師常常就指定一整頁生字叫我們回家自己念,然後第二天來就小考。雖然西班牙文大致上可以看著就念出來,可是也沒有任何課堂活動輔助之下,對初學者這些生字根本不具任何實質意義與跟生活的連結。好吧,至少我可以看書學會身体五官的名稱,然後跑到語言實驗室去聽一遍課文生字朗誦捉住發音大概是怎麼發的,最後回家自已摸頭摸臉自己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一種像「老師說」的語言教學法)。但是今天的這些動詞我就傻眼了: 駕風帆? 野餐? 舉重? 加上一堆生字一整頁八十個生字,老師 也沒帶我們念完,就說明天要小考。然後明天上課我可以想見她會怎麼教--
又讓我們做mix and mingle 的worksheet,一題題的問不同的人: 「你喜歡舉重嗎? 」「喜歡」(然後該同學簽名),再換下一個人問: 「你想要去野餐嗎?」。第一堂課老師塑造了她會計算看誰得到最多簽名的印象(因為她說得最多的人當天出席可拿A),結果同學們都急著要簽名,根本不好好練習問問題,或聽別人問問題,聽不懂的時候,馬上指著紙上的問題給另一個人看,另一個人只急著回答「是」或「不是」,根本不會好好的把整個句子說出來。同學也懶得好好說完一個問句,或互相指正錯誤,總之拿到簽名就是了。

她的小考也是讓人受不了。無論是否是不是真實的,反正丟進去越多字,越高分。比如說:「請描述這位女同學K」。她請一位同學站起來。得到最高分的同學,把所有的字都用進去了,但是是這樣子的:
「她不高也不矮,很漂亮。她有金色的長頭髮,藍色的眼睛。她穿白色的T恤衫,紅色的褲子。」


註:因為我們還學了許多其他的同一類的生詞。在她奇怪的,寫越多生字越高分的給分方式下,我們每個人都學會這麼寫--

「她沒有鬍子也沒有短髭(當然,她又不是變裝皇后),她沒有穿涼鞋也沒有穿裙子,也沒有穿黑色的褲子。」(對,她身上還有很多她沒有的,比如說香奈兒的套裝還有蒂芬妮的項鍊…當然如果我有全部的時間的話我可以用我有限的西班牙文一一列出,可惜我只有十分鐘)
「她很真誠不是騙子(這我怎麼知道?),她不自私,不小氣,不囂張,不…,她很有趣,很善良,很熱誠,很用功…」(我們前一天拿到了一張生詞表上有一堆形容詞,把它全部丟進去就對了)

老師的給分標準很奇怪,據她說她是把最高得分拿出來,評上A+,然後依次往下給分。問題是,到底那些分數怎麼數算出來的,沒有人看得懂。

我雖然非常不滿意她的教學與做法。但是跟其他十六七歲的美國學生不同的是,我沒有在上課時跟她爭論這樣的考法很沒道理。這些美國學生跟她反應以後,她花了二十分鐘辯護她自己的做法並且兩眼做遠眺狀,嘆道今日美國教育的失敗。
一輩子做慣職業學生,我很nao的照著她的遊戲規則來玩。要丟生詞進去? 好,我就丟一堆生詞給妳。你要我們回答:「你會說什麼語言?」我就丟給你所有課本上列出來,我還記得而且可以拼寫出來的語言。

結果我從第三天搞清楚她的遊戲規則以後,小考馬上從B到A,但是我一句西班牙文也不能說得順口。我可以做任何現在式的ar, er, ir結尾的規則動詞變化,但是我不會用這些動詞,目前我能用的也只有「有」「是」「想要」和「喜歡」這四個動詞而已。

很遺憾我居然在美國用類似台灣高中教英文的方式學西班牙文。台灣那一套不能說完全不好,因為我很詭異地就這樣從國一開始學,慢慢學會了英文上了大學然後來美國念書。只是我大概是學習動機比較強烈的那一類學生,會很積極的找課外練習的機會。

唉,算了,不多說了。背單字去了。

Tuesday, June 30, 2009

¿cuántos años tiene? 你幾歲?

今天又做了一個mix and mingle的活動,拿著紙到處問人家年紀,問到了就圈上對應的數字。
班上最小的是十五歲左右的妹妹。連我隔鄰沒帶課本但跟我共用好幾天課本的小姐,一問之下,只有十六歲。另一位同學大概可以做我媽,今年五十四歲。一個跟我差不多年紀的,是個在州立大學教書的年輕教授。其他的人在十幾到二十幾歲之間。每次聽到十幾的數字,我的腦袋都要轉一下,不是很習慣。好幾個人聽到我報出我的年紀,下巴都要掉下來了,直呼:「不可能! 你看起來絕對沒有X歲。」。聽了讓我不由自主地在洗手間多照了幾下鏡子。是什麼呢? 大概是我偽大學生的拖鞋、破牛仔褲裝扮,和Jansports背包等南加大學生標準配備吧。

不過亞洲人看起來比較年輕是通則。這裡的人看不出來我的年紀是正常的。不過我還是選擇相信我看起來很年輕。大概這就是為什麼平常教書的時候,到了星期五我都不太敢像其他老師走casual路線。因為有幾次同事Marco說從後面看,他以為我是遲到的學生。

Monday, June 29, 2009

"Why Learning To Write Chinese Is a Waste of Time: A modest Proposal" (by Joseph R. Allen) 感想

Allen, J. R.(2008). Why learning to write Chinese is a waste of time: A modest proposal.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41(2), 237-249.
這篇文章的標題下得聳動,讓人以為作者主張學習手寫漢字為非必要,但是讀了以後發現,作者並沒有廢除學習手寫漢字,而是主張先讓學生學會用電腦拼音打字、認字,再介紹手寫漢字。文章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出如何(how)引入手寫漢字(character writing)與在什麼(when)階段引入手寫漢字。作者並沒有很明確的提出何時可以引入,只有很籠統的提出「等學生對中文語音系統的聽、說有一定掌握」和「具認讀與電腦打字寫作能力」以後。到底上面兩項標準看起來像什麼樣子? 文中沒有答案。(因為作者並沒有真的試驗過他的想法)

中國文字無可厚非有其特殊性,作者用「霸權」(Hegemony)這個詞來形容我們這些中文教學者與學習者對中文字的偏執。因為中文字很漂亮,因為中文字有長久歷史,因為中文字可以是藝術如書法,因為中國文字是少有的非拼音文字,因為…太多的「因為」。我並不否認所有使用中文的人對中文字都有某種偏執,不然繁簡字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吵翻天,不然我也不會看了這篇文章的標題而急著想把文章找出來看完…

(也許他下這個標題就是衝著這一點而來--衝著中文教學者對漢字的某種驕傲?)

對於作者提出的漢字教學策略,先認字,學拼音打字,後學寫字以省下一筆一劃重複寫字的時間發展其他能力(*這一點我也有問題? 省下時間拿來發展什麼?更多的字彙拼音? 發展聽與說? 並沒有交代清楚),我有幾點疑問:

1. 初學者練習手寫漢字是否能幫助認字呢?
作者丟出這個問題,可是沒有答案。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一點幫助也沒有,那當然就如同他的策略所言,先學習用電腦拼音輸入,甚至根本都不必用到手寫。如果電腦化持續發展下去,就像他所提的"Functional writing"的學習手寫漢字策略,只要學填表格住址的基本漢字就好,因為現今新世代人類除了辦事填表以外,幾乎很少需要動筆寫字。

可是我的初步,未經實驗的想法是,手寫漢字在初級階段能夠幫助認字。以我的高中英文母語學生為例,我在中文一的班上常發現,只要我一換字型,有些學生就會看不懂他們本來會的字。對中文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標楷體」和「宋体」「新細明体」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如果學生靠的是純圖像式的記憶(本來漢字記憶就得靠不少圖像式記憶),那麼「宋体」那種每一劃都有個小湯匙掛在尾端的字形,馬上就讓學生失去陣腳,更不用說有的字像「心」在標楷裡是扁的弧,在「宋体」裡長高而且有直角,「沒」的右上在標楷裡沒有勾,在宋体裡左邊三點水的第三點長得像個「勾」。有時候看學生抄寫印刷体的字,就可以猜測他們所認知到的字形是什麼。「口」因為毛筆字封筆的關係,常常下面看起來長了兩隻腳。這在初級班常讓學生很困惑。我教學生的時候,得特別用毛筆寫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會看起來有腳。

所以,到最後,能夠讓學生可以跨越字型變換障礙的策略,只有讓學生了解字是怎麼寫出來的。要不然,每個人手寫的字形各不相同,能夠辨認的線索,也就是看筆順移動。(英文草寫体對我這個非英文母語人士來說,也有類似的困擾和解決策略)。更何況中文字裡有許多微小的差異,「我」和「找」「門」,「問」看起來很像,這些差異我認為透過手寫強化記憶與辨識是比較好的方式。

(補充: 最近在ACTFL的大會中聽到有人找到中文字記憶是有motor memory的…沒問到該paper名稱, 但是我直覺上覺得同意除了visual memory以外,中文應該也有motor memory的元素,就是手動書寫所引發的記憶儲存。)

2. 電腦打字對非母語且初學者的困難考慮進去了嗎?
這是我去年教AP中文的体會--微軟新注音的中文字選單字太小了!
事實上是,大部分的中文選字輸入法都是為母語人士設計的,母語人士一眼望去就可以認出異同,但對非母語士士而言,字都不夠大。雖然智慧輸入可以自動挑字,但不代表每次都可以幫學生選到正確的字,於是選字單一出來,長長的一串字擠在一起,對我的AP學生都有點難度了,何況是新手初學者? 更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對白字的敏感度很低很低,讓智能輸入幫他們選了一堆白字而不自知。打了一堆白字,這對認字的正確度是否是種負強化?


3. 最終的漢字認讀,認寫目標是什麼?

看起來他的目標還是write as you go,我手寫我口。這個目標初級不要,中級要不要呢?
我覺得手寫漢字的策略並不是像作者所寫的那幾種分類(Lesson one strategy-先教認字打字,一段時間再回去教第一課的手寫漢字; The frequency count method-挑字頻高的字來教寫; The iconic strategy-教字的結構組成,如部首; The functional writing-只教生活中會遇到手寫情況的字,如數字,地址、表格、短信等字彙)。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多管齊下。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常用字,非常用字,認讀字,手寫字」的區別。不是每一個字課本上列出來,學生都要第一次就學會,雖然初級班的漢字已經夠少了,但是應該有從認讀字開始慢慢變為手寫字的過程。如「音樂」的「樂」第一次出現可以是認讀字,但是後來出現在「快樂」也就可以變成學生得背寫出來的字。

4. 學生對於漢字書寫練習的評價是什麼?
不是說一定得寫漢字才叫學中文,但是我很好奇學生的看法如何? 雖然他的調查裡學生花30%-50%的時間練字,他們覺得浪費時間嗎? 如果老師覺得浪費時間,而不教寫字,可是學生(與家長)不覺得,會怎麼樣?是否會影響學習動力與上課氣氛? 作者提到漢字的霸權是教育者和學生造成的,顯見學生的評價對教學與學習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很奇怪的,我的高中學生都覺得寫漢字本是功課,他們一定都會寫。可是我叫他們做錄音,練習說話和聽力,反而認真程度與提交率不如寫漢字)

綜歸來說,電腦打字是取科技之便,我覺得真正的議題是在於「延後書寫」。先學拼音、電腦輸入與現代人高度仰賴電腦的狀況正好符合這樣的教學與學習策略,而且還可以搭上電腦輔助語言教學的列車。只是就目前許多學校來說,除非一人一機,不然很難達成。我自己的學校雖然有足夠的筆記型電腦讓學生可以上課使用,但是我不可能讓學生用一邊用筆記電腦一邊上中文課,也不可能讓學生用電腦考大小考試。除了上面我覺得中文輸入對初學者的挑戰以外,網路與電腦管理上,我沒有辦法應付背後的需求。在目前筆紙還是最省事的狀況,何不呢?

Saturday, June 27, 2009

教中文 找中文教職

網路上有不少人問:「到底要怎麼找在美國教中文的工作?」「在美國教中文薪水怎麼樣?」
下面的網站大概可以讓你有個譜,特別是申請的條件。
找加州的教職:
EDJOIN
http://www.edjoin.org/index.aspx
想知道在美國當中文老師教K-12薪水多少,可以依學區google 關鍵字 "salary", "torrance unified school district"就可以查到。
以下面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為例
http://www.teachinla.com/whyteach/salary.html

不過有一點值得提醒的是,上面這些資訊都是針對人已經在美國的才適用。如果你人還在台灣,想要來美國教中文,是非常困難的。我想不出來除了政府教育部的管道以外,有什麼其他的方式能夠把人挖出來到美國教中文。事實是在美國就已經有人才夠資格可以教了,沒什麼道理要大費周章從國外輸入教師來做一樣的事情。(除非像是漢辦這種對學校來說免錢還會附贈老師給學校操的好康)甚至是在已經在美國的人,如果想要教中文,在沒有工作簽証下,也很難有學校願意幫你辦H1B讓你可以留在美國教書。因為經濟狀況吃緊,很多公立學校都沒錢得砍課程,裁老師來支應了,很可能徵才啟示上就會明言無工作簽者請勿應徵。因此要是你沒有合法工作証的話,實在是難上加難。

至於其他身分無問題,願意嘗試到私立學校教學的同業們,可以試試像Carney Sandoe這類的教師人力仲介。我個人沒有教過公立學校,但是耳聞現在公立學校的狀況,我還挺喜歡私立學校的環境的。雖然事務繁雜而且操死人,但是找到合適自己理念的學校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工作,比起在公立學校被大班教學操死還覺得自己死得不明不白好。一年一聘沒有終生職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我倒覺得這對學生和教學品質是件好事,不適任的教師馬上被淘汰,不可能出現爛老師在學校教了幾十年沒人敢動他的景況。教學雖然是良心事業,但是如果能被當作一分需要交待成果,跟其他做業務之類相同的正式事業來衝刺,對整體教育環境都會有好處。

Wednesday, June 24, 2009

西文課第三天

今天是當學生的第三天。教室還是擠滿想加簽的學生。一班已經三十幾人了,實在不是學語言的理想環境。老師從第一天就不斷文攻武嚇,說一些這堂課有多難多難的話。這位老師有很多奇怪的偏好,也一一告訴學生她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因為我自己也當過老師,教過這樣的大堂課,所以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她在做什麼。比如說,第一次小考,她花了十分鐘問大家:「人生快樂的秘訣是什麼?」學生當然充滿畏懼的講一堆答案,但其實我看穿她的目的是要警告大家不要作弊。所以她的答案是「自重」,然後扯了一堆果真扯到不要作弊這件事。因為她第一節上課就放狠話,如果遲到五分鐘以上就不用進教室上課了,當天直接零分,所以也沒什麼人敢在上課後姍姍來遲的。

老師教的口音是西班牙的口音。Nick說,加州有這麼多會教西班牙文的人,為什麼偏偏妳遇到西班牙口音的老師?這個老師是美國人,算是成功的非母語人士,顯然她以她的口音為傲。我學西班牙文並不是為了要去西班牙,而是要與從南美來的人溝通。加上我並不同意語言有標準與方言之分。要是用西班牙口音念把Z,C念得像th,等九月回學校我一定會被我的西班牙同事馬可取笑。南美洲的西班牙文,因為早期殖民的人都是安達魯西亞的口音,造成後來南美的西班牙文跟本土的西班牙卡斯蒂里口音出現歧異。南美的口音都是S,Z不分,念起來都像/s/。更甚是彼此不同國家之間口音,有時是語法也不太一樣。

不過口音雖異,至少我看到的南美語言老師之間對不同口音包容性都很大,並不會彼此眨低。這跟說華語的人口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
馬可是厄瓜多來的,同一辦公室還有山卓,她是阿根廷來的,她的口音更特別。還有露西是波多黎各人。有一次我問她很笨的問題:「妳是什麼時候來美國的啊?」露西回答:「我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啊。」害我想擰自已大腿 (心中的OS:「對喔,美屬波多黎各,也算是美國啊。真尷尬」)

這位西班牙文老師還叫了一個她去年的學生來教室讓我們「問問題」。當老師暫時走出教室的時候,許多同學熱切的關注:「她真的很嚴嗎?」「她的考試是不是都是curve?」「一天要花多少時間念書?」
但是這是一個拿A的學生,所以他的確花很多時間念書,念到做夢都是西班牙文。不過根據這個學生的說法,去年開學時也是這麼多人,可是到了期末考,只剩十人出席。其他的人全陣亡了。

於是聽到這個消息,又有幾個人退選了。然後老師發考卷,也是一樣的說法:「如果你拿到六十以下,就表示你沒有能力上這堂課。」所以我看到有兩個高中小女生想加簽這堂課,聽到這句話,臉上都一片愁容。

因為人很多,念書與練習完全要靠自己。一堂課兩小時三十分,才只十五分鐘的information gap之類的配對說話活動能練到口語。我不能認同這樣的教學法,不過我知道人那麼多有其困難性(唉,不小心語言教師的一面出來了)。

話說回來,大學生真好教啊。自己會上網印講義,帶課本來上課,還自備文具,然後下課就衝到語言實驗室練習。

我要是靠那張彼此問話「你穿綠衣服嗎?」(答是,或不是)「你有帽子嗎?」(答是或不是)的活動單帶我的高中學生,大概五分鐘就暴動了,也不用想在高中教育界混了。

Tuesday, June 23, 2009

西文亂亂講

Las descripciones de las personas famosas:




Sunday, June 14, 2009

中文聽說讀寫 level 1, part 2 教學筆記上

Integrated Chinese 「中文聽說讀寫」這套書我寫過幾次使用心得,基本上我不認為這是一套適合用來教高中生的教科書。去年選書的時候,我環視可能的選擇,覺得「你好」太舊,今年要是突然轉回去用「輕鬆學漢語」或「漢語」太過孩子氣,學生大概沒辦法接受。「新實用漢語讀本」太陳舊(我同事大學時就是學這套上來的),「歡迎」去年千呼萬喚始出來,但是沒有繁体字版,我的學生都是學繁体字,我不想突然因為書的緣故中途讓學生換學簡体字…

於是在市面上沒有其他我評估合乎我的學生與課程需求的課本下,去年秋天我還是選擇再用了一次。今年秋天,新進來的中文一要改用「歡迎」,而升上中文二的學生將成為最後一批用「中文聽說讀寫」的學生。好不容易我終於有可以重複教同一門課的機會(過去這兩年我教過所有的程度-1,2,3,4,AP,到現在還沒有一次重複),正好趁此紀錄一下我使用這本書的方式,修正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好為秋天的課做準備。

舊版的Part I有十一課,Part II有十二課。以學生學習吸收的速度,我一年最多只教十課。第一年教Part I不知道,硬是跟課本硬碰硬,心急想要把課本的內容都教給學生,workbook和character work都叫學生寫完,結果下場當然很慘。第二年我可能也犯了類似的毛病,但是已經修正很多了。每一課我先把目標寫下來,到底我希望學生學會什麼。比如說,「吃飯」一課,學生要學會說出他想吃的菜,了解餐廳裡點菜的流程,服務員可能會說些什麼,怎麼應答之類。我發現課本上的字彙對我的學生來說,並不是很有意義(其實每一課都是如此=P),於是我慢慢演變成自己打生字表,加入我要學生知道的字,摻一些課本上我覺得有用的字。課本的部分,我叫學生把一些字打X,考試我不會去考他們。
因為學生沒幾個人吃過非Panda Express之類的速食中國菜,所以我一開始先介紹他們會吃的東西,像是比薩餅、漢堡包、薯條、汽水之類的生詞。再來教基本的肉類,像是雞、豬、牛、魚肉之類。課本的生字居然把「比薩餅、漢堡包」還有「雞肉」這種基本美國人的飲食習慣會吃的東西放在補充生詞裡,實在不可思議。我每次看到男女學生中午跑去餐廳小賣部買一大片油滋滋的義大利肉腸比薩餅一邊走一邊吃的樣子,那種臉上的快樂與滿足,是我這個外國人無法想像的(就像有些人無法体會台灣肉圓這種油膩黏糊半透明的怪東西怎麼會好吃呢?)

後來証明,到了年底,學生記不得什麼是紅燒牛肉,餃子,豆腐,因為很少人吃過,或不常吃。但是學生一定記得漢堡包和比薩餅,他們自己造句也會拿出來用。可見只有對他們meaningful有意義的東西,才可能進到他們小小的腦袋。事實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有對他們有關連的事物,才有可能記得住。大人經過多年經驗可以創造關連性幫助記憶(圖像,諧音…),但是這個年紀的孩子不見得有這樣的能力。

介紹完一天該學的生字以後,我會教一兩個文法點,通常是可以馬上用剛學的字丟進去的。比如說,「看電影怎麼樣?」 學生會說:「看電影很有意思。」「漢堡包怎麼樣?」學生可以用「很好吃」或是用「…極了」這個文法點丟進去(好吃極了)。最後是玩遊戲的時間,復習今天學的生字,讓學生認字或是記牢拼音和意思的連結。

學完了該學的生字和語法以後,我們才進入當課的課文對話。帶學生念過以後,我在黑板上寫下四到五個問題,測驗他們理解課文的能力。這些問題有時候是workbook上已經有的,有時是我自己想出來的。理想上是用中文問,學生得看懂問題然後用中文答。這時候我讓學生可以兩兩找出答案,然後依組別回答我的問題,一個人問,一個人答。今年發現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做出來的免費電腦輔助教學軟体,裡面的Audio Dropbox功能可以嵌入任何頁面,學生只要有一台電腦和麥克風,就可以錄音,而老師可以上網站去聽或下載學生的錄音,非常方便。於是我每一課都會有一個作業是要學生念workbook上的理解問題,自問自答的錄音。或是我挑出一個對話,我錄A部分,學生可以當另一個對話者B, 練習念課文。

文法點的部分,我發現確認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可以跳過,哪些是可以做多次介紹的,等等的區分很重要。在有目標控制下的學習,學生比較不會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第二年的中文(在美國四年高中中文教育下),我覺得是開始從Novice出現intermediate的特徵的重要階段。Novice的特色是很多背誦的單詞,「你好嗎?我很好」、「星期一,星期二…」「我喜歡黃色」、「看書很有意思」…。但是要進入intermediate,學生要能夠有用這些單詞創造組織的能力,並且能夠自己問簡單的問題,並且回答。也就是學生得能夠搞清楚中文的問句型。「*什麼顏色你喜歡?」「你喜歡中國飯?(上揚尾音)」是一些學生常犯的錯誤,雖然可以理解他們要問的是什麼,可是不能算是達到intermediate的要求(在OPI測驗裡很快就會被打下來)。除了有完全的句子(有subject+predicate)以外,另一個特色是要有句子組合以描述事件與個人意見。中文沒有tense,像英文的現在式過去式,但是不代表學中文就不用學習表達時序與動作完成先後的方法。動作的始末與完成靠的是「了」「過」這類的標記,但是在中文二這是一個很難介紹完全讓學生了解的語法點。課本裡出現不代表學生一定要學會。我在這一年內介紹了幾次,並不要求學生學會(待以後再講述)。時序最重要的是時間詞的概念,從大到小,(六月五日星期三中午)。跟時間相關的是地點,在哪裡做什麼,總得先到學校才能上課吧。時間概念出來以後,就是語序,什麼排在前面後面。學生常因為英文的影響有語序的錯誤(*我打排球星期二,*我吃飯在學校)。時間詞裡還有絕對和相對,如準時十點鐘跟…的時候(十點的時候,他來學校的時候),這些都是中文二的重點之一。

要表示先後,最簡單的是「以後」「以前」。但是這兩個詞因為中文裡是後置,學生常有理解困難:

「我吃飯以後看電視。」
學生會把它斷句成:
「我吃飯,以後看電視。」
但是卻用英文理解
I eat after I watch TV

理解當然完全相反。

另外一個表達時間動作先後的語法點就是連接詞了。「…先…再…然後…」這些是英文裡都有的相對詞彙,學生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是真的要用卻不是那麼容易。加上「以後」「以前」,對學生來說,使用起來又更複雜。但是這些卻是描述事件不可或缺的要件,尤其從斷碎的句子片語到能夠產生有像句子的組合,這些連詞的作用不小。

還有一些幫助句子成段的連詞就是像表因果的「因為…所以」「雖然…但是」「…要不然」。這些在表述事件與個人意見的狀況下裡都是不可缺少的。

用同一套書教中文一的同事把「控制」發揮到極致。中文一學了一年,他告訴我他還沒教「為什麼」。所以我明年教中文二的重任就是介紹「為什麼」與「因為…」他的學生主要掌握的動詞似乎只有四個:「喜歡,想/要,覺得」。然後三個時間副詞:「常常,平常,不常」。學生不會用「沒有」做負面陳述過去「我昨天沒有去海邊」。他的理由是,學生沒有足夠的詞彙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所以他乾脆把它剪掉了。而他的學生的確訓練得不錯,可以寫出許多像段落的短句組合,像這樣的替換:
我媽媽喜歡黃色。我喜歡黑色。可是我爸爸不喜歡黑色。我爸爸喜歡白色的襯衫,可是我妹妹喜歡紅色的襯衫。我常常穿黑色的衣服。…

我個人不會做這樣極端的教法。但是我的確看到「精簡」與「控制」文法點的好處是學生在短句組合上很紮實。只是我知道我有些學得快的學生會希望知道一些用法怎麼說,怎麼講。用心的學生會記下特別的說法,大部分時候如果我刻意因為文法比較難而不告訴他們,這一類的學生會很失望。但是這就是不同老師的個人風格所帶來的差異。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應所有人的需要的。面對學生,每個老師總是力求因材施教,用最合適學生的方法教。

Sunday, May 17, 2009

夏天終於來了

這一年其實在工作與生活上過得不是非常平順。去年冬天的時候,也許是天氣影響心情吧,整個人被陰鬱所籠罩。面對學生,我可以換上一副面具努力扮演好老師的角色,但是學生一出教室,不用說話,連我的同事都可以感覺到我的「殺很大」。那一陣子,我每天都想著我一定要辭職。

好不容易,漫長的冬天過去了,重要的考試也一一結束。上星期五是高四學生最後一天上課。學生到最後一堂課還在跟Garageband奮戰,搞他們的最後的作業,做一個中文Podcast。因為我覺得考完AP以後給十二年級放電影看實在不是我的菜。學生當然愛看電影啦。當然老師也樂得輕鬆。但是我還是堅持只有在我生病不能說話的時候,或是給學生獎勵的時候才看電影。

我一直覺得應該給一點什麼重要的演講,畢竟這是他們四年中文學習的最後一堂課,得有個激勵性的結尾才行。(為此我還焦慮了很久)結果是在電腦教室裡大家埋首電腦中,我請他們停下手邊的工作三分鐘,給了我最後的談話。我告訴他們我不是個善於說goodbye的人,我也不喜歡說goodbye。還好中文裡的goodbye是「再見」,我希望我們還會「再見」。第一班學生都是女孩,只有一個男生。她們每個人都跟我擁抱說謝謝。學生小樂還跑來用中文告訴我:「謝謝妳,我覺得這兩年我學了很多。」

這一群學生是我從另一個老師手上接下來的班,在我來這個高中上課的第一天,讓我一路哭著開車回家。
我習慣讓學生來來去去,一群學生來上課,結業完再不相見。不像我的朋友J常常會為學生離開而感傷。兩年過去,沒想到這一群學生卻在我心中留下了特別的位置。明天星期一,我不會再教他們的課。也許,我會想念他們。

這個週末,坐在公婆家的涼棚下,陽光曬在背頸上,一種微微發燒的感覺,是初夏的陽光才會有的溫柔。再過幾個星期,大概連草地上都不能赤腳行走了。我開始夢想這個暑假我要做的事情,打開電腦開始搜尋可能的計畫。我想要學西班牙文,也許修個体育課還是找個健身房,如果再有空,我還要繼續學油畫…

真高興夏天終於來了。

Friday, April 24, 2009

趣事

最近要幫中文四的學生做總復習,好準備他們三星期後考校內的OPI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昨天我叫學生整理學過的量詞,然後分成兩隊對抗,把量詞寫在白板上,讓兩隊輪喊出可使用該量詞的名詞,喊不出來的那隊就輸了。
到「雙」的時候,學生喊
「一雙筷子!」
「一雙手!」
「一雙眼睛!」
「一雙耳朵!」
「一雙腿!」
輪到的那一隊抓頭騷腦想不出來還有什麼可以成對的,虧有人說nostril,可是沒人知道中文怎麼講。結果班上的活寶小莉說:「哈,接下來這個我說出來我們一定贏…一雙奶!」

Tuesday, April 7, 2009

中文學習雜談

這是從另一個分身Mindy's Blog 轉過來的…
朋友J的寶寶崔崔剛過一歲生日。正好這幾年學中文開始流行起來,華裔家庭的小孩至少有些先天環境上的優勢,不從小學點中文實在太可惜。於是J開始規畫起孩子學中文的計劃,三不五時我們一起聊天,她會問我這個語言老師有沒有什麼專業意見。

我個人覺得,爸媽得先了解自己要小孩「學好中文的目標」是什麼? 還有,「到底要學到多好?」是能夠跟說中文的親戚口語溝通就好了,還是要能夠讀和寫? 而讀和寫到底要多好? 讀菜單? 讀路標? 還是讀報紙,讀文學,讀各種中文刊物? 跟讀寫英文一樣好?

思考這些問題以前,我想先講講「語言能力」的概念。雙語或多語的人,即便語言間切換沒問題,基本上都會有一個dominant language,是這個人最熟悉最舒服的語言,通常也就是這個人週遭環境的語言。我覺得語言能力是一種很吊詭的東西。能夠說或寫出語法正確無誤的句子,段落是不錯,但是多好才叫做語言能力好? 這種語言掌握能力跟教育有很大的關係。這裡有些人高中畢業,寫出來的文章狗屁不通沒人看得懂。但是也有那種教授級的人,說話有口音,可是寫起文章或是說起話來字字珠璣。在美國外語協會訂立出來的口語能力標準(這裡的能力是proficiency)裡面,有初級(novice), 中級(intermediate), 進階級(advanced),高級 (superior)等區分。其中的高級(superior)的定義之一是在該語言裡「受過良好教育」(well-educated)。對於高中以下的學習者,因為心理發展未成熟與教育程度的關係,一般像這樣的標準化測驗都是針對成人,所以是不適用的。(所以我不知道幹麻台灣的家長要把小孩送去考全民英檢…有意義嗎?)

如果真的要測的話,高中生最高大概也只能到中級。

為什麼?

因為語言溝通不是只有把文法發音字詞說對就好了,溝通的內容與溝通的策略,在越高段,越是重要。我看過在ACTFL OPI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一種口語測驗標準,多國語言都適用)裡面,大一的華裔學生進來測,說起話來非常流利,口音也不錯,講家庭,講自己的學校,講興趣,都可以跟考官對答如流。但是該學生的程度就是沒辦法被評到中高級以上。因為被問到一些比較深的問題,比如像是為什麼某某事件你覺得對社會的影響是負面的,該學生可以回答,但是就是答得很膚淺。我也看過受測的人跟考官聊EU,聊貨幣政策的。

所以礙於我的高中學生的心智年紀與教育程度,除非該學生異常早熟,讀遍群書,不然,要達到高度的語言能力,是不太可能的。我們自己教中文的老師,雖然中文是母語,但是在國外有一些時日,要是跟中文脫勾太久,搞不好也達不到高級程度。

我講這些雜哩拉雜的東西,是要說明,要達成某種程度的中文語言能力,是要下工夫,要受教育的,不可能從日常口語對話中達成。爸媽要想想自己的目標到底切不切實際。

對小孩說中文是不錯,但是很快地,小孩開始上學以後,就會開始用英文回應爸媽的中文。因為沒有中文的閱讀能力,語言能力根本上不去。在家中的談話總是不外乎開門七件事,茶米油鹽吃飽了沒。找不到合適的中文語彙,小孩當然開始用英文應答。

週末送去上中文學校,學習讀和寫。但是我常懷疑中文學校的效果。不然為什麼我以前的中文一班上一堆小時候上中文學校的ABC,然後來到大學又得重新煉丹? 一個星期幾個小時去唱唱歌,寫寫字,就能把讀寫學起來嗎? 我很懷疑。要是孩子沒辦法自己閱讀中文讀物,等於還是還給老師了。任何閱讀能力都是需要引導的。父母不花時間跟小孩念書,陪小孩閱讀,提供小孩閱讀的資源,要孩子自己去閱讀,是很難的。這裡的爸媽會帶小孩上圖書館借書回家讀,所以中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理應也是跟英文閱讀能力培養同樣的方式。我自己要是有孩子,這大概是我會採取的策略。

只是這樣很花時間、金錢、與精力。書要花錢與時間去尋找,去採買,然後運回美國。家長要花很多心力自己教孩子。同時也有家長會擔心兩種語言干擾太大,怕小孩說英文有口音,讀寫英文比別人慢。(雖然我覺得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雙語或多語的孩子的確在語言發展上會比單語的小孩慢一些(根據英法雙語在魁北克的研究),但是到了某個年紀追上了,兩種語言中的字彙量和兩種語言單語的孩子其實差不多。

但是孩子在英文的環境裡一定要對英文閱讀能力感到舒適,在中文環境裡一定要對中文閱讀能力感到舒適。這點是針對在台灣追求雙語的家長而發的。也許有些家長過度追求英語,而忽略了中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性。語言能力是可以轉移的。在孩子的dominant language (通常是母語)的成功經驗,通常可以移轉到第二語的學習。母語學習得好的孩子,通常學習外語的成績也會好(正相關)。有些孩子移到美國的時候年紀半大不小,學了一點母語的讀寫,卻又不太多,馬上轉成要學第二語(英文)的讀寫,反而造成學習上的困擾(結果到最後兩種語言讀寫都有問題)。


扯了這麼多,其實J的問題稍微複雜一點。她自己中文不夠靈光,和爸媽以講台語居多,讀寫能力也不太好。這倒考倒我了。我想,最好的辦法是降低標準吧。要能夠「聽說讀寫精通以後變成對中國貿易的能手」--這點必須靠大學以上的教育,到了那時候孩子會選擇什麼,爸媽很難要求,現在也很難推測。如果J也不排斥多學一點中文,找個家教多學一點生活用詞,用兒童書籍學認字,然後回去念給孩子聽,是我建議她的辦法。萬一做了這麼多努力,為了孩子學中文,若自己其實也不太有動力學,到最後孩子大了,反而沒什麼興趣學說中文,那也很煞風景。而且,有時候太過著急反而會折了孩子的興趣。

其實語言學習我覺得背後最大的誘因,說穿了,是經濟社會因素。了解自己文化的根,與人溝通,或是個人興趣,也成。但是若不是因為某個語言背後所帶來的利益,人們也不會做那麼多努力想去學好某個語言。如果中國跟現在的日本一樣,我懷疑學好中文會有那麼重要嗎? 大概父母的態度會和上一代許多華裔的父母一樣--力求融入主流社會即可。

Monday, April 6, 2009

到底吃了飯還是吃飯了

站在一個中文母語者的角度,「了」這個東西若不是因為自己在教語言,恐怕我也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偏偏它是一個中文學習者一定會遇到,而且可能學了很久還是很難捉摸到的東西。

我喜歡看搞語法的人探討每一個「了」字句到底是什麼意思,在什麼語用狀態下到底有什麼功能(下次再把書名放上來)。但是這些知識對學生卻沒有很大用處,因為扯了半天,變成了有二十幾種不同的用法和情境,越學越胡塗。

中文聽說讀寫在level1裡面處理這個語法點,是將其分成Verb+了 與 sentence final 了 兩類。Verb+了表示"completion of action",sentence final 了 表 "change of state"。這是我以前會採用的解釋方法,算是比較接近語法學的歸類。不過學生第一次接觸「了」是Verb+了的句型,常常把它當作是英文的過去式的概念來理解,無論我提醒多少遍「"了"不是過去式!」都沒什麼用。因為這樣的誤解在理解「我明天吃了晚飯以後去找你」會出問題--明天不是未來嗎? 怎麼可能會已經吃了呢? 但是後來我發現,學生把它當過去式也沒什麼不好,還是有解套的方法,下面說明。

(不過,這些複雜的理解與說明,讓我想是不是課本得換一下次序,先介紹Sentence final了??)

我的非中文母語教師同事對這個語法點,有不同的理解。他覺得與其告訴學生許多規律,不如告訴學生一條基本規則,雖然不是萬用(因為他的說法不能解釋所有"了"的句子),但至少正確率可以提高,比學生遇到時亂亂猜還來得比較有效率一點。我把學生丟給他帶了一堂課,請他解釋這個語法點給我AP的學生聽,然後做練習。這群學生,我去年教他們的時候也搞過一陣子「了」的句型了,且肯定一二年級也學過了,但是練習一做還是很茫然。

我的同事大概是這樣解釋的:

Verb+了-action started in the past and is completed
Sentence final 了-action started in the past, completed, and still affects the present

以下兩句為例, (情境: 學生到辦公室尋不著王老師。其他的老師有下面兩種回答)

A.他去了圖書館。
B.他去圖書館了。

我的同事問學生: 「王老師現在哪兒?」

句A: Mr. Wang went to the library. But it's been a while so if you go to the library right now, he might have gone home (or to other places).

句B: Mr. Wang just went to the library. If you hurry, you might catch him on his way there, or find him in the library.

當然這種解釋法對像下面的句子會有點牽強。以下是他接下來的造句:


句C: 我看了電影

句D: 我看電影了

這個人在哪裡? 要是你打電話給他,他說了上面兩種句型,各是什麼意思?
句C: 這人已經看完電影,可能回到家裡了。
句D: 這人剛看完電影,你打給他的時候,他正好散場。

雖然同事造的句子與解釋有點怪,但是我覺得效果達到了。因為接下來的練習,學生可以大致預測「了」該出現在什麼地方,比如下面兩個要學生插入了的句子, 學生就知道「了」是要接在「下雨」的後面,而不會亂插在中間。因為still affecting the present是一個很強的判斷標準。

1. 昨天晚上我 給 你 打 三 個 電 話,你都不在家

2. 就 要 下 雨 ,我們快點回家吧

待續。

Sunday, April 5, 2009

胡思亂想

最近老是有大規模的槍擊事件。今天一邊看著紐約州一個移民中心槍擊事件的後續報導,我一邊轉頭對在旁邊打電動的老公說:「喂,你會不會覺得我的工作其實很危險?」
「你在說什麼呀?」他盯著螢幕問。
「你看,一個人被槍殺的機率雖然很低,但是學校卻是最常發生這種事情的地方。有多少死傷十人以上的槍擊事件是發生在學校裡的? 大部分都是吧? 」
「你的學校應該是最不用擔心這種事情的地方啦!還有,雖然媒体大肆報導,好像很嚴重,但真正發生的機率很低很低。」他覺得我實在太大驚小怪了。

說著說著,就開始扯到槍枝管制上去了。我覺得任何人都有可能幹下這樣的事情,只要這個人夠沮喪,夠憤怒,正好給他一把槍,馬上就爆發出來。我說在亞洲這樣毀滅性的人頂多從大樓頂上跳下去還是放火燒了騎樓的摩托車。可是在美國卻有機會做毀滅性更大的事情。我也很難想像到底是什麼人會擁有槍枝。Nick說他從小到大住的社區裡,沒有聽過或認識有朋友的家裡有槍的。而他住的社區大概跟我的學生家長們居住的社區很像--郊區,獨棟房子,路上跑的車整理得晶亮,庭院修飾整齊。

算我胡思亂想吧。不過,跟我同辦公室的西班牙文老師馬可也有同樣的擔心。他曾經跟我說過,他可是準備好聽到不明爆烈聲就會就地找掩護的。我也說我才在想有什麼逃生出口比較靠近我的教室。那時候我們相視而笑。這大概是我們兩個外國人,對這個國家發生的許多怪事的應變之道吧。

Wednesday, April 1, 2009

中文教學環境雜談

我覺得中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華語教學)有很多的迷思,或說其實有很多不同面像。像是被灌水或是沒有考慮到外國與本國消費水平差距的薪水是最常見的迷思。在中文為母語,和中文為外語的環境下的中文教學又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另外,學生的年紀,學生的背景(亞裔或非亞裔),學習的類型…等等,都給中文教學的內容與挑戰帶來許多的差異。

語言交換: 中文國家,外國成人學生
這種大概是那種「教中文很好玩,還可以學外語」的說法的來源。通常,這種願意做交換的外國學生很多中文都沒有靈光到可以隨意聊天,而且恰好老師的外語都比學生的中文強。語言交換的狀況下,也因為兩個人其實不知道怎麼教或解釋自己的語言,聊到最後,就變成教中文的那方在練外語。如果真的想好好學中文的話,學生找的應該是得付錢的中文一對一家教老師。
不過這種狀況到最後都變成在交朋友,其實也不錯啦。

語言交換: 外語國家,外國成人學生
其實狀況跟上面很像。

語言家教: 外語國家,未成年的學生
面對年紀越小的學生,老師比較像是幫家長陪小孩玩的課輔老師與保母,跟小孩一邊玩,一邊把語言帶進遊戲裡。這種狀況其實不太需要什麼文法解釋或知識。

語言家教: 外語國家,成年學生
我覺得這種是最友善輕鬆的中文教學經驗。最適合想試試中文教學的人。一對一教學,學生可以自由問各種問題 ,不過老師也常會被問倒。

語言教學: 外語國家,華裔孩童中文學校、僑校
這樣的學校有很大的文化傳承使命感,反應在教學和教材上,有很多跟教非華裔背景學童不同的地方。文化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文化活動非常多。學生可能在家裡已經熟悉某些簡單的日常生活物品與字彙,就差認字而已,所以課本裡都是大量這類生活物件的字。老師很多可能是由熱心的學生家長擔任。但是學生不見得有意願學習,這大概是這種母語教育的常見現象。畢竟在主流文化影響下,孩子並不能感受到學習自己爸爸媽媽的文化有什麼重要的地方。家長大概也以為週末送小孩去這種學校就盡到責任了。可是生活上也沒有去強調中文的重要,或是親自教授。結果就造就了一批ABC,長大以後中文不會講,上了大學以後突然覺得好可惜,紛紛跑去修中文課,也就是下面要介紹的中文教學環境。


外語教學: 外語國家,大學校園,大學生

基本上來修的學生都算有心向學,學生也都自動自發,因為大學裡不好好學,被當掉就是了。這樣的環境裡,比較麻煩的是heritage speaker 和non-heritage speaker 混合的問題。若是不能把兩種學習者分開來教,會很麻煩。儘管華裔的學生宣稱他們都不會講中文了,小時候學的東西都忘了,但是學起來就是比那種非華裔的學生快。非華裔學生夾在這樣的學生中間學習,很容易有挫折感。甚至裡面還有來拿easy A的投機學生。如果學校沒有好好做分級測驗,把這類想混的學生擋住,會給老師帶來很多麻煩。而老師也得在給分上不讓學生有占便宜的機會,比如加重出席率與上課表現的分數比重,防止投機的學生憑著已經會了卻還來拿學分,而把課蹺光。

如果學生用心學,又因為年紀上已經比較成熟,可以有很多思想、文化上的交流,老師教起來成就感其實是最大的。

外語教學: 外語國家,補習班/語言中文,成人,大學生

這類的學生沒有大學生學分的壓力,多是為了興趣和工作需要來進修的,動力上非常足夠。但是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招生--人數要足夠開班才成。畢竟語言中心總是得賺錢。於是維持住學生的出席,並且能夠繼續下去是很大的挑戰。初級中文很多人興趣勃勃,但是越往上修的人越少,如果繼續往下修的人不夠多而流班,老師等於失去了飯碗。
另外因為學生是自己想學習才來的,所學的東西當然會希望越實用越好。但是學生有的因為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上課零零落落,這時候老師也會很為難。該怎麼幫學生? 不幫,學生越學越差,就不學了,那就少一個學生了。幫要怎麼幫? 這類的工作也常常都是兼職,所以要維持生活的話,同時兼幾分工作,跑不同的教學中心,或是家教,賺別的外快等等。而且成人班的時間通常都是下班後如晚上,再不然就是週末,工作時間表跟一般工作很不一樣,對有家庭和小孩的人挑戰很大。

外語教學: 外語國家,中小學生
以在美國來講,這類的工作穩定性最高,特別是在公立學校裡(如果政府財務不像現在加州政府一樣爆掉的話,是非常安定的)。但是要進入這個環境教書,一定要有當地的教師証才可以教。教師証的取得各地不同,一般都要修教育學分,然後實習,加州還要考CBEST, CSET等考試。教育學分通常需要一兩年時間才能修完,修完然後再去找教職。教師証拿到後,還要在一定期限內修課進級,才能轉換成長期的教師証。但是在私立學校教書就不受教師証的限制。當LAUSD(洛杉磯聯合學區)還沒有那麼多財務問題的時候,我知道如果一個科目的老師很缺,他們可以用緊急的教師証先雇用了再讓老師就地一邊修課一邊把正式的教師証拿到手。不過,當今連正職老師的薪水都發不出來,得把老師裁掉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這種事情了…

還有另外一個教書的要件是合法的工作身分/工作証。沒有合法工作証,就算修了所有的教育學程,一切都很難。

在中小學環境裡教書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文化的差異。家長、學校、學生的態度、教學法,對教育的概念,學風,學制、管教…,在我一開始教書的時候,給我很大的衝擊。雖然我的日常溝通無礙,但是第一次面對一個怒氣沖沖要找我「談談」的母親,我也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說話。原因起自於我在她沒預期的時候,告訴她她女兒上課行為不佳。結果我每次寫信用字遣詞都小心翼翼琢磨再三,除了小心不要表錯意以外,還要想想可能的後果與對方的立場。另外就是教學法了。老師得丟掉亞洲教育的那一套,重新認識學生與「學習」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個人覺得,修習這裡的教育學程取得教師証其實是很值得的。不少人急著問:「我要怎麼樣才可以到美國教中文? 能不能轉換我原有的教師証直接飛過去教?」後者的答案是否定的。而我也覺得如果一落地就開始教書,下場大概會很慘。至少這些教育學分的課可以重新訓練一個老師的教法與態度,並且幫助你了解這裡的教育体系、學生心理等等。(我個人覺得我其實挺需要一些這樣的課程的。正是因為沒修過怎麼管美國小孩,所以我第一年教書過得很慘。)

Friday, March 20, 2009

中文教學遊戲一

去年第一年開始教的時候,摸不太清楚小孩的習性,常常為了到底如何讓上課比較好玩傷腦筋。我自己自認在教大學生的時候是比較好玩的老師,有些活動我先生都求我「不要帶大學生玩那種活動好不好,很幼稚耶。他們一定會暴動的。」結果開始教高中發現我還是差那麼一大截,所以老是在實驗中。那種寓教於樂的教中文遊戲書我也買了,但是學生教了兩年,我都很怕遊戲玩老。還好小孩還算好騙,重複玩個兩次還能接受。

到底都在變什麼把戲呢?
有室內型和室外型兩種。室外型需要粉筆(sidewalk chalk)和夠空曠的空間。其實遊戲也就大風吹一類的變種。室內型的話,就比較多樣一點。
最常玩的有幾種:
1. 兩人搶拍
準備蒼蠅拍兩支(99 Cents均售),還有字卡。陽春一點就用手寫貼在黑板上,複雜一點就用電腦印出來,放在字卡口袋,一格一格放好。
將學生分兩組競賽,地上用Masking tape貼好學生該站的位子,由老師念一個字,兩名對抗的學生衝上去拍字。也可以讓學生念你準備好的拼音卡,讓學生練習念字。(這時候學生就會知道發音要標準,不然會被同學罵:你念那什麼沒人聽得懂!)

2. Pictionary
一個學生上去畫老師給的詞,兩個學生代表坐在下面猜,先猜中的得分

3. 比手畫腳
跟上面的很像,適用於有動作的詞,像是興趣愛好,生病(感冒發燒咳嗽)之類的詞。

4. 接龍
我玩過讓學生接因果句或是假設句。學生在index card上面寫好前半段或後半段,打散後發給學生去接龍。另外一種是讓學生分組對抗,一面牆上貼句子,一個學生從另一面牆的起跑線跑過去看,記下來,回來寫在紙上。寫完後筆交給下一個人,再跑到牆前看句子,跑回來起點抄寫。這考驗學生的記憶力,要記內容也要記字怎麼寫。有的學生記憶的空間很小,每次大概只能記兩三個字(臉上斜線…)。全體一起計時,每個錯誤加五秒,看那一組用的時間最短。

5. 丟球
我有一些不同的球,那種可以擠捏把玩的球,學生很喜歡拿在手上玩。(聽說這個年紀的學生就是喜歡用手把玩,所以上課時學生轉筆啦,切橡皮啦,畫畫啦,其實不能怪他們,是腦部發展的問題)。初級的可以練問答,丟一個說一,接住說二,再丟下一個人得回答三…依次練數字。然後練問答:「你叫什麼名字?」丟給下一個人接,並且回答,然後那人說一個問句,丟給下一個人。
變種是那種彩色海灘球,99 Cents Store有賣,把球的不同色面寫上漢字,然後丟給學生接,接到哪一面就要念出來,然後說是什麼意思。我也用過上面寫動詞,如「吃」 「寫」「打」等,給AP的學生玩,接到的人要造一個動詞加補語,如「吃完」,然後造一個把字句或被動句。如:「妹妹把我的蛋糕吃完了。」
還有一種是用Yellow Bridge的字卡。上網站去點入該課的字卡,然後叫學生坐成一圈,我一邊操作電腦,學生一邊丟球給彼此,接到的人要念出螢幕上的字,或是說出意思。然後我再換下一張,學生再把球丟/傳給下一個人。

6. 投影片的活動

這種需要比較多的準備。學買東西的時候,學生學錢,我做了一個猜價錢的遊戲,叫「The Price is Right」,美國的學生都知道這是什麼,因為是一個很有名的長青節目。預先找了一些好玩的,奇怪的東西和照片,然後做成投影片叫學生分組猜價。

我也做過不少練句型的投影片,比如教連詞的時候,給一些沒有連詞的句對,然後學生要念,了解意思,再猜是用「因為…所以」還是「雖然…但是」或是「要不然…」「如果…就…」。也可以拿來練翻譯,打出一句英文,學生要很快搶答翻成中文。
但是搶答有個問題,就是雖然舉手的人只限於搶答代表,有時候我的眼力不好,手舉起來有時候很難分出高低,加上學生又愛吵架,辯說其實某隊比較快什麼的,後來我就買了一種加油棒球手套,像充氣球一樣吹起來比真的手套大三倍,看得又清楚,學生也很愛搶著當代表,才可以戴上手套舉手回答。(以上99cents 有售。我沒插股,真的)



7.大風吹:以下兩種都是我自己編出來的。

-天氣大風吹

教了幾種天氣以後,把學生帶到外邊,叫他們選一種天氣,站成一圈,在自己腳下畫一個格子,寫上天氣如「晴天」。學生能在地上用粉筆寫字都很興奮,而且還是寫漢字,就會很high,有的還會畫得很漂亮,還加插圖咧。然後多出來的那個人,也就是老師站到中間。學生要用問句問:「今天天氣怎麼樣?」中間的人說,「今天是…」。被點到的天氣要起來換位子。有的學生會說:「今天陰天,可是也下雨。」那就要兩種天氣一起換。


-地震大風吹

這是我上課時臨時想出來的。學租房子那一課,因為學生都很小,等於沒有租房子經驗,所以我的重點是讓他們能描述自己臥室裡的東西。於是我教了傢俱名,過了兩堂課,讓他們再複習一下傢俱名。叫學生每個人選一種傢俱,不要重複,選床的就得一個單人床,一個雙人床。都選桌子的一個要書桌,一個要是咖啡桌。然後給他們一張白紙,把自己的傢俱寫成大字報。然後讓學生在室外,照樣排一圈,每個人站在畫好的格子裡,手拿字報,然後中間的人(就是我),開始說:「我的臥室裏有…」被點到的人,要跟我一起在圈外排成一隊遊行,我一路走,一路說:「我的臥室裏有…」地捉人,然後學生還在跟我繞圈,我突然說:「地震!」所有遊行的傢俱要找空格站上去。被擠出來的人就要開始:「我的臥室裏有…」再重複剛才玩的步驟。當然這些規則要先說明好,包括鬼扯一陣地震的時候傢俱會亂倒之類跟遊戲有點關連又沒關連的前言。大字報的好處是加強學生記憶,要點人的話,得會念字報上的字才行。


室外的遊戲還有讓學生蒙上眼睛走過塑膠尖筒障礙物。教指路的那一課,我深感指路的能力其實不是一種語言能力,而是跟人的認知能力有關。(意思是不論母語外語,路痴就是會迷路而且左右不分啦) 於是我很灰心的只教三種指路方式: 往左拐,往右拐,往前走。我想三種就可以讓他們打天下了。所以那種什麼「在第一個路口往右拐,過兩個紅綠燈…看到中國城然後…」的指路方式我就跳過了。

為了練習這三種口令,我讓兩個學生一組,一個人當瞎子,一個人當導路人,在起點指揮看不見的同學越過障礙物。(其實我還教了「停」,因為學生不知道怎麼講停,都用尖叫的)

8.射紙飛機
在黑板上畫好靶面,紅心三分,由內往外兩分,一分。設定好要學生做的任務,如抽卡片回答問題, 回答正確的人才可以射紙飛機,不正確的人再見下一個。很多孩子從摺紙飛機就會開始很興奮,但要說好沒輪到卻亂玩亂射的人要扣分。所以學生會努力答出正確答案以得到射飛機的機會。最後拿最高分的人有獎品。

9. Pic tac toe

這是在網路上看到的,原來是教ESL的遊戲。我把它改良拿來教衣服、量詞,和穿衣的動詞。到了高年級學生學了不少衣服配件的字彙,但是配什麼量詞還有用「穿」還是「戴」並不是很清楚,這個像tic tac toe 井字遊戲的東西就可以讓學生練習組合搭配。

在黑板上畫4X4方格。給每一個學生上有4X4方格的白紙。把學生分成三到四組,每一組選一個不同的符號,圈、叉、三角等。

老師一邊指示,學生一邊畫。老師: 「左上請畫褲子,下面請畫鞋子,第三格請畫帽子,第四格請畫眼鏡…」老師一邊講,也一邊畫。如果怕學生過於混亂,讓學生跟著老師在每個格子裡畫一樣的物品。

十六格都畫好以後,告訴學生這是不一樣的tic tac toe。要講對句型才可以畫記號,最後統計。一格五分,但是如果連四格可以加十分。

要學生講:「我穿一條褲子。」(sub+verb+number+measure word+item)。一組組輪,每次講的人要不一樣,但是同伴可以幫忙他,正確答案要從輪到的那個人口中發出才算。說錯的,如:「我戴一雙眼鏡。」就不能取得該方格。

全部格子都標記完了,遊戲也結束了。各個人統計得了多少分。最多分的人贏。

10. 無限問答

這也是借用ESL的遊戲。適用於破冰或是練習聽與說。

給每個學生一張index card。卡的用意是讓學生造問句。這部分可以老師事先寫好要造什麼句子,如「請造為什麼問句。」「請造一個問句問日期。」不過我用的方法是這樣子的:

跟全部的學生腦力激盪,問他們,中文的問句可以怎麼問。學生就會丟一些句子:「你叫什麼名字?」我說:「很好,我們有"什麼"的句型。」我把「什麼」寫在黑板上。再問:「還有什麼樣的問句呢?」(預期學生把"幾","在哪裏""為什麼"之類的問句型丟出來,然後老師在一項項細分寫在黑板上。如幾可以問「幾歲? 幾點鐘? 幾個人?」「做什麼? 叫什麼? 吃什麼?…」

接下來告訴學生你要他們造句寫在卡上,告訴他們你希望每個人挑不同的問句型。我會一個一個的問他們要挑哪一個句型,被挑走的就不能再被下一個拿來造了。

接下來學生就開始造句。讓學生在卡的另一面寫上答案。寫得比大家都快的那種學生,再給他一張卡造句。

造好以後,就叫學生起來到處捉人問問題。彼此都回答了對方的問題以後,交換卡片。

學生拿著換到的新問句去問下一個人,問完了再換一次。

如此不斷的重複下去。所以這遊戲才叫「無限問答」呀。

學生都很喜歡這個遊戲。學生很喜歡一個人一個人問,去找到自己沒問過的卡片。

11. 生詞貼紙
「生詞貼紙」是我在ACTFL上聽來的小點子。我曾用在二年級的學生身上大概兩三次吧,還挺有意思的。我們學方向的時候,因為我知道學生常常左邊右邊前邊後邊搞不清楚,而且認字也認得不好,所以我把生字印在信封地址的標籤貼紙上,學生進教室的時候,我一邊打招呼,一邊給他們貼紙叫他們貼在身上,一人一張。學生雖然十六歲了,有貼紙還是很開心,會一直問這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我的名字?然後我們開始上課。中間開始介紹生詞。學生才發現原來貼紙是今天的生詞。介紹完了,叫學生看看自己也看看彼此身上的貼紙,看他們知不知道是什麼。還可以用這個點人(「左邊! 右邊! 上邊! 下邊跑哪去了,快舉手!」然後他們還會彼此看,彼此認,很熱鬧。接下來叫他們全部起來,左邊要找右邊,前邊要找後邊…等等的對應生詞,然後找到了以後大聲報出來。也可以讓他們在教室遊走,看誰先說出對方的字是什麼,先說出來就贏了。(這會造成大混亂,不過很好玩)。

還有一次是做身體部位。最後叫他們找尋可以拼成一個人的同伴,根據已找到的部位畫出一個人來。因為有時候一組只有一個人有「眼睛」的貼紙,所以可能會畫出獨眼男或是無手男之類的,學生也很樂。

最後的重點是要學生把貼紙貼在身上一天,然後放學前給我檢查,要說得出來並且知道意思才可以回家。因為貼了一天,不記得也很難,而且還會被別的課的同學問起,問起的時候想必也得回想一下到底這個字是什麼。

註一: 我用的教材是「中文聽說讀寫」。
註二: 我非常愛用masking tape。
拿來貼作品、海報不傷作品、牆面,又好撕取。美術課作畫時拿來畫直線,平常我常拿來貼地上,當起跑線。尤其是需要搶快的比賽,很需要公平,小鬼最會鬧說誰偷跑,誰比較近所以不公平。拿膠帶來把你的腳該踩的地方一貼,比賽開始前不可以越線,清楚又明確。也可以貼出一個方格叫學生站在裡面不可以出來,適用於遊戲或time out。
註三: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可以玩的,一些遊戲書上都有。只是要怎麼用,怎麼拿來教某個讓人頭痛的語法點,很麻煩。我覺得每天都想破頭了…

Saturday, February 21, 2009

白痴造句法--非中文母語者版

我討厭改考卷。因為學生雖然不是中文母語,但是也可以造出類似白痴造句法的鬼句子。常常改到頭很痛。(好啦,笑到頭很痛)

Use the provided phrase to make a sentence

起來:
學生甲: 「今天早上我起來。」(其實他們該造的是Verb+起來,如聽起來,看起來。或收起來,拿起來,搬起來; 而不是真的「起來」!)

學生乙: 「王朋,一起來! 」(很有鼓勵性的口號。可以去拍公益廣告。)

學生丙: 「小芳,你知道「起來」嗎? 」
(這學生常造這種句子。如: 馬上-->「老師,我不知道"馬上"的意思」。趕快-->「老師,妳知道"趕快"的意思嗎?」同學,其實是妳不知道意思,但是拿這種句型裝死是吧?)

學生丁: 「請起來到我的家。」(敢情這學生會說台語…請用台語念這句看看。)(不,這學生是白人,不會說台語)

學生戊:「我聽起來喜歡這個音樂。」(同學,妳大概有分身吧,所以才能夠觀照到妳自己的說話和行為)

但這些其實是比較好的,因為至少他們了解部分的語意。如果像這位同學造的:
「我的肚子很不舒服,我的朋友起來很多的本也yao。」
(我真的不知道這是什麼鬼。)

Friday, January 30, 2009

飲水機旁的苦水

學校的教職員有一個小小的廚房,裡面是我們喝水,加熱食物的地方。每次中午時分老師們在一起,不是聊學生的八卦,就是彼此吐苦水。
今天學校中午正好有一個全校性的午餐活動,主題是「美國」,想也知道是什麼食物(漢堡薯條比薩麵條)。我一來沒時間跟學生排隊等著烤漢堡肉,二來家裡太多剩菜,所以還是自己帶了午餐一個人跑到空無一人的廚房去吃。正一個人吃熱呼呼的炒飯的時候,曼寧博士進來了。(學校裡有博士學位的人,學生都會叫Dr.XXX) 曼寧博士(我都叫他彼得)是英國人,單身,大半輩子在寄宿學校教書,我們學校雖然不是寄宿學校,但是學生都謠傳說他根本就住在學校裡。事實上我們老師們自己也傳著他住在學校裡的傳言,因為他永遠在學校裡晃著。學校剛成立的時候,新的警衛以為他是流浪漢住在學校裡,還引起了點誤會。(所以你可以想見他的外型) 我每次都有點怕跟彼得說話,因為他一跟你聊天,你根本走不了,也沒辦法切斷他的話,完全沒完沒了。不過每次聽著他的英國口音,倒是很有趣就是了,很有哈利波特還是那種英國學校的味道,不過這完全是在我腦海中的想像。

這次遇上彼得,完全沒地方逃,因為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是理所當然的說話對象。他一開口就說他受不了這些學生,「我只要求他們記住六個東西,六個耶! 一星期後來上課,完全忘掉了。」我一聽,「這裡每個學生都有這樣的問題嘛。」就像我中文四和AP的學生,我念一個字給他們,他們問我,「怎麼拼?」我很有耐心的回答他們,「jiu」(救)但是心裡已經在糾頭髮捶桌子了。(心中的怒吼: 「都學了四年拼音還拼不出來!」) 彼得說,他得一再的教最最最最簡單基本的道理,那種小學就該會的東西,可是學生還是記不起來。他教的是化學,他說有一次他出了個考題,問一些元素的問題,寫完考題在黑板上,他才意識到他之前寫的東西都在黑板上,也正好是答案。可是叫他捉狂的是,全班有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沒在注意,也不知道答案就在黑板上,全部都寫錯。更誇張的是有一次考試,他把模型整個放在講桌上,想說學生若是不會,抬頭望一下,應該就知道答案了吧。結果不是。一個學生上來問問題,他朢著模型告訴他該怎麼回答,過了很久,這個學生才發現原來老師在看的模型,有全部的答案。

我說,這種狀況我懂。我的教室裡有很多用壁報紙寫的大字報,上面都是學生學過的漢字。我希望學生至少考試的時候,若是一時想不出來怎麼寫,望一下也許就找到答案了。不過這種事情我不能直接告訴學生,我以為學生夠聰明可以發現。結果呢,學生可以望著我,對我說,老師,我不會寫「星期」這兩個字耶。然後我的臉都快歪掉了,因為「星期」二字我每天都會寫在黑板上,像值日生一樣,寫「今天是X月X日星期X」。還有,學生都不知道,我的考試其實自由回答或是翻譯的部分,每個關鍵字都可以在考卷裡的其他部分找得到。比如說,聽音樂,聽這個字可能出現在標題「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聽力」,音樂二字可能我別的考題用配合題會出現「音樂」的選項,學生若是一時想不起來一個字左邊右邊有什麼,翻一下考卷就會找到。但是我發現,有這種小聰明的人真的只占極少數,通常這樣的學生都真的很聰明(又或因為其他同學太笨了),一班才一兩個,而且這樣的人可能一年級就在上AP的數理課,所以算是資質不錯。但我的疑問是,一般資質的學生,怎麼會這麼差?

彼得說,我們都是在坐收美國教育失敗的苦果。我想,美國初中和小學的教育如果把一般資質的小孩教成這樣,真的教得太爛了。爛到學生居然都不知道怎麼抄筆記,寫出可以讀得下去的作文,也不會最簡單的數學運算。好吧,這裡的教育算是讓小孩自由發展,但是自由也有個極限吧。總不能每天去學校都是玩玩玩,每堂課都要好玩,都不花力氣。我不知道學生學別的科目如何,但是至少學語言這樣的學科,不能夠期望上課很快樂的玩一玩,說一說,下課都不用花力氣背單字。西班牙文同事珊卓也有同樣的問題。學生都學到第四年了,連現在式人稱變化都還弄不好,害她想丟下課本回家算了。中文沒有動詞變化需要背,但是得花時間認字,寫字。我每天想盡辦法變活動給他們玩,但是他們上課還是吵吵鬧鬧,玩遊戲也是三三兩兩,第二天回來像從來沒學過,聽不懂我說什麼,真的讓我想翻桌。像今天,我說,「把書收起來」,一個女生說,"What does she mean? She wants us to push the desks back?" 因為我揮了揮手做出「收起來」的動作。班上唯一一個精明的學生說,"She said , 'put your books away!' She has been saying the same phrase every single class!" 雖然我的學生說的時候,有點不耐煩,但我心裡實在更不耐煩。因為我所有的指令,「把書打開來」「把書收起來」等等,全部都寫成大字報貼在正前方,已經貼了一年多了。很難相信過了這麼久,居然還有人摸不到頭緒。這就是快樂學習的後果。對學生來說,快樂學習就是上課無痛,下課也無痛。最好唱唱歌,一直玩遊戲,看看電影什麼的。我這老師堅持教我要教的東西,結果就是一場必敗的戰役。可是每天明知會失敗,也是要繼續戰下去,看看會不會灌個八成的東西下去,回收個兩成,總比教個三成,結果回收不到一成,來得好。

我和彼得都是外國人,所以兩個人抱怨這個國家的教育,這個世代的學生抱怨得很爽。後來另一個同事來了,我趁彼得跟她打招呼的空檔,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