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 J. R.(2008). Why learning to write Chinese is a waste of time: A modest proposal.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41(2), 237-249.
這篇文章的標題下得聳動,讓人以為作者主張學習手寫漢字為非必要,但是讀了以後發現,作者並沒有廢除學習手寫漢字,而是主張先讓學生學會用電腦拼音打字、認字,再介紹手寫漢字。文章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出如何(how)引入手寫漢字(character writing)與在什麼(when)階段引入手寫漢字。作者並沒有很明確的提出何時可以引入,只有很籠統的提出「等學生對中文語音系統的聽、說有一定掌握」和「具認讀與電腦打字寫作能力」以後。到底上面兩項標準看起來像什麼樣子? 文中沒有答案。(因為作者並沒有真的試驗過他的想法)
中國文字無可厚非有其特殊性,作者用「霸權」(Hegemony)這個詞來形容我們這些中文教學者與學習者對中文字的偏執。因為中文字很漂亮,因為中文字有長久歷史,因為中文字可以是藝術如書法,因為中國文字是少有的非拼音文字,因為…太多的「因為」。我並不否認所有使用中文的人對中文字都有某種偏執,不然繁簡字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吵翻天,不然我也不會看了這篇文章的標題而急著想把文章找出來看完…
(也許他下這個標題就是衝著這一點而來--衝著中文教學者對漢字的某種驕傲?)
對於作者提出的漢字教學策略,先認字,學拼音打字,後學寫字以省下一筆一劃重複寫字的時間發展其他能力(*這一點我也有問題? 省下時間拿來發展什麼?更多的字彙拼音? 發展聽與說? 並沒有交代清楚),我有幾點疑問:
1. 初學者練習手寫漢字是否能幫助認字呢?
作者丟出這個問題,可是沒有答案。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一點幫助也沒有,那當然就如同他的策略所言,先學習用電腦拼音輸入,甚至根本都不必用到手寫。如果電腦化持續發展下去,就像他所提的"Functional writing"的學習手寫漢字策略,只要學填表格住址的基本漢字就好,因為現今新世代人類除了辦事填表以外,幾乎很少需要動筆寫字。
可是我的初步,未經實驗的想法是,手寫漢字在初級階段能夠幫助認字。以我的高中英文母語學生為例,我在中文一的班上常發現,只要我一換字型,有些學生就會看不懂他們本來會的字。對中文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標楷體」和「宋体」「新細明体」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如果學生靠的是純圖像式的記憶(本來漢字記憶就得靠不少圖像式記憶),那麼「宋体」那種每一劃都有個小湯匙掛在尾端的字形,馬上就讓學生失去陣腳,更不用說有的字像「心」在標楷裡是扁的弧,在「宋体」裡長高而且有直角,「沒」的右上在標楷裡沒有勾,在宋体裡左邊三點水的第三點長得像個「勾」。有時候看學生抄寫印刷体的字,就可以猜測他們所認知到的字形是什麼。「口」因為毛筆字封筆的關係,常常下面看起來長了兩隻腳。這在初級班常讓學生很困惑。我教學生的時候,得特別用毛筆寫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會看起來有腳。
所以,到最後,能夠讓學生可以跨越字型變換障礙的策略,只有讓學生了解字是怎麼寫出來的。要不然,每個人手寫的字形各不相同,能夠辨認的線索,也就是看筆順移動。(英文草寫体對我這個非英文母語人士來說,也有類似的困擾和解決策略)。更何況中文字裡有許多微小的差異,「我」和「找」「門」,「問」看起來很像,這些差異我認為透過手寫強化記憶與辨識是比較好的方式。
(補充: 最近在ACTFL的大會中聽到有人找到中文字記憶是有motor memory的…沒問到該paper名稱, 但是我直覺上覺得同意除了visual memory以外,中文應該也有motor memory的元素,就是手動書寫所引發的記憶儲存。)
2. 電腦打字對非母語且初學者的困難考慮進去了嗎?
這是我去年教AP中文的体會--微軟新注音的中文字選單字太小了!
事實上是,大部分的中文選字輸入法都是為母語人士設計的,母語人士一眼望去就可以認出異同,但對非母語士士而言,字都不夠大。雖然智慧輸入可以自動挑字,但不代表每次都可以幫學生選到正確的字,於是選字單一出來,長長的一串字擠在一起,對我的AP學生都有點難度了,何況是新手初學者? 更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對白字的敏感度很低很低,讓智能輸入幫他們選了一堆白字而不自知。打了一堆白字,這對認字的正確度是否是種負強化?
3. 最終的漢字認讀,認寫目標是什麼?
看起來他的目標還是write as you go,我手寫我口。這個目標初級不要,中級要不要呢?
我覺得手寫漢字的策略並不是像作者所寫的那幾種分類(Lesson one strategy-先教認字打字,一段時間再回去教第一課的手寫漢字; The frequency count method-挑字頻高的字來教寫; The iconic strategy-教字的結構組成,如部首; The functional writing-只教生活中會遇到手寫情況的字,如數字,地址、表格、短信等字彙)。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多管齊下。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常用字,非常用字,認讀字,手寫字」的區別。不是每一個字課本上列出來,學生都要第一次就學會,雖然初級班的漢字已經夠少了,但是應該有從認讀字開始慢慢變為手寫字的過程。如「音樂」的「樂」第一次出現可以是認讀字,但是後來出現在「快樂」也就可以變成學生得背寫出來的字。
4. 學生對於漢字書寫練習的評價是什麼?
不是說一定得寫漢字才叫學中文,但是我很好奇學生的看法如何? 雖然他的調查裡學生花30%-50%的時間練字,他們覺得浪費時間嗎? 如果老師覺得浪費時間,而不教寫字,可是學生(與家長)不覺得,會怎麼樣?是否會影響學習動力與上課氣氛? 作者提到漢字的霸權是教育者和學生造成的,顯見學生的評價對教學與學習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很奇怪的,我的高中學生都覺得寫漢字本是功課,他們一定都會寫。可是我叫他們做錄音,練習說話和聽力,反而認真程度與提交率不如寫漢字)
綜歸來說,電腦打字是取科技之便,我覺得真正的議題是在於「延後書寫」。先學拼音、電腦輸入與現代人高度仰賴電腦的狀況正好符合這樣的教學與學習策略,而且還可以搭上電腦輔助語言教學的列車。只是就目前許多學校來說,除非一人一機,不然很難達成。我自己的學校雖然有足夠的筆記型電腦讓學生可以上課使用,但是我不可能讓學生用一邊用筆記電腦一邊上中文課,也不可能讓學生用電腦考大小考試。除了上面我覺得中文輸入對初學者的挑戰以外,網路與電腦管理上,我沒有辦法應付背後的需求。在目前筆紙還是最省事的狀況,何不呢?
1 comment:
看過老師的想法後,我也非常同意。我自己也常在思考漢字教學的順序,因此常在課堂上,不厭其煩的向學生解釋自己教學的"理念",然後反覆地要求。最後也慢慢摸索出一個可行的路子:寫字→認字→打字。
初期階段,約莫四個月(240學時)的時間,設計大量的手寫作業,讓學生從各種方式練習寫中文,如讀音寫字、寫詞、寫句子,造句練習等。然後,慢慢過渡到認讀,設計各種練習,如選擇、填空、完成對話等。此時,便要求學生開始進行打字練習的動作,讓學生習慣在電考上操作中文。
當然,這是我這兩年的做法,僅供老師做參考。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