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8, 2010

把字句教學(一):抓抓樂

最近中文三開始要教「把」這個不是很難懂,但是要用到完全正確有點困難的語法。除了語序跟學生習慣的svo很不一樣以外,我常懷疑學生其實根本沒注意到也沒聽到「把」這個字。(在一連串的語音當中,要聽到這個小小的音大概就像我們學英文要聽到過去式句尾的/d/一樣,很多學生其實根本聽不到)。

中文聽說讀寫在level1, part2有一課編入了「把」的語法。可是我當時並不打算教學生,於是便略過了。當時的想法是:「還是把動詞補語先搞好再學這種東西吧…」果真光是學「完」「到」「起來」這類的補語就讓學生搞了很久。現在學生三年級了,我打算開始挑戰把的語法。
Level 2 part 1在第一課有個「把…拉在…」的用法,雖然我自已並沒有習慣這麼說,我決定先讓學生硬記下「把…拉在」的用法,然後稍微變化成「把…放在…」,一個他們會用的動作詞。但我還是懷疑學生根本沒注意到我每天叫他們「把書拿出來!」「某某某不要玩了,把筆還給他!」「把你的蛋糕收起來!」之類的命令,每一個都有「把」字。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我帶了一桶荔枝椰果到學校來利誘他們。

我教「把…拉在…」的用法以後,我告訴學生,其實說中文的人常常在口語裡用到「把」。下次上課誰先抓到我說「把」,我就會給獎品。

學生其實記憶容量很小,很健忘。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我叫他們把書拿出來,把功課給我看,都沒有人注意到,顯然忘了我提過有獎品這碼子事。過了五分鐘,我又說了一句「把練習本拿出來!」一個女生才舉手說,「老師,妳說了"把"!」我對她一笑,從桌子後面拿出一桶椰果,給了她一顆。所有的學生還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只見這個學生高興的大叫:「哇,我知道這個,這個好好吃!」她笑容滿面地接下果凍,換來全部學生的羨慕眼神。(但是也有一半的學生一直探頭:「那是什麼那是什麼?我也要看!」我告訴學生還可以繼續玩下去,整堂課學生突然開始精神集中起來。有一個老是分神愛作夢的孩子,在好幾個同學都拿了果凍,甚至有人拿了三個以後,說:「老師,不公平啦,我,我…我都沒聽到!」其他拿到的同學轉過頭去教訓他:「所以你要專心上課呀!」後來因為我得講解「把」這個語法,所以中場暫停。因此一直到下課,他還是沒有機會拿到,也很羨慕拿到的同學:「喔,我也好想吃吃看喔…」

我以為拿到三顆的那位同學會把他的果凍分給他的朋友。結果沒有。中午過後我聽到學生耳語:「xxx他今天拿到果凍,然後中午時候他一口氣就在大家面前把三個塞進嘴裡,好可怕。」看來在糖果的事情上,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是公私分明的。

Friday, October 1, 2010

中文聽說讀寫 Level 1, Part 2教學筆記 (下)

這是第二次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使用這本課本了。學生已經用了新版的第一冊,但是當時升上來的時候,第二冊還沒做出來,所以出現了得買舊版的狀況。第一冊的老師也是照著自己的方式教,甚至自己做漢字練習本,也很耗工地用Photoshop把生詞表刪刪減減。我自己也是一樣,第二冊乾脆自己造生詞,造課文。主要是因為第一冊的王朋,李友,和白英愛等角色在學生心中已經建立印象了,可是舊版第二冊並沒有固定角色的概念,所以有什麼老錢和老金這種路人出現。為了一致化,我只好在同一個主題下自己編課文,比方說「約會」那一課學生很期待看到王朋和李友一起出去約會,所以我編了讓他們約著去看電影(不過不是看「活著」這種一點也不浪漫的初次約會電影),讓學生學習交涉時間會有的對話。運動那一課因為這一批學生特別愛好音樂,有好幾個學生玩音樂,每次聊他們的生活都會扯到音樂活動去,所以編了一個跟王朋跟李友聊音樂的對話,讓學生學一些簡單的樂器名和音樂相關的事情。


「漢字練習」活動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到底該練習什麼? 傳統練習本讓學生抄寫一個字十幾遍也是種練習。有的會把筆順示意圖也標出來。但是到底學生會不會照著看,照著寫呢? 我順著同事從一年級的訓練,讓他們的漢字練習是從第一部分「拆筆畫」開始。他們得一筆一筆拆,然後最後空白標上拼音。不會的話他們再查我給的答案,這樣一來大部分的學生練久了都會拆得不錯,頂多幾個字有幾步拆錯。第二部分是「拆筆畫」加「練字」。先拆了筆畫,然後整個字練習寫個十次到十幾次。第三部分是「詞」的重覆書寫。與其寫單字,我覺得要整個詞抄才會有意義。於是除了練習「然」,或著「飛」,學生得重複練習「然後」和「坐飛機」。這個部分是我偷偷把一些用法塞進學生潛意識的時候。比方說「找不到」「沒看到」「看不到」這種學生常會把否定放在錯誤位置的動補詞語。我這老師天真的想,學生一邊看電視或著跟朋友聊天,一邊寫漢字練習,至少會有那麼一丁點東西進到腦袋裡吧? 乾脆塞一點稍微有意義一點的詞,這樣他們寫到最後也許還會想一下,「對了,這個詞怎麼念啊?」

在測驗上,小考時,我會出一個大題是用一個漢字想兩個詞。比方說,在飯館裏的那一課,我讓學生得用「飯」造兩個詞。學生可以寫「飯館」,「吃飯」,也可以寫「中國飯」、「日本飯」、「早飯」等他們一年級就會的詞。就算學生沒寫出新學的詞,我認為強化了以前學過的詞,也是好事。有時候學生都沒有意識到新學的詞其實有漢字是自己已經學會的了。

在語法結構上,我希望學生能開始有簡單的連接詞來連接句子和語氣,用來描述時間性的事件,以及表達簡單的想法和好惡。因果句由於學生第一年沒有學到「為什麼」,因此我先教了為什麼,然後才教了「因為…所以」。「以後」是個麻煩的用法,學生常常把語序跟英文搞在一起。加上「以前」就更混亂了。於是我索性不教「以前」,反正在述事上,大部分時候都是順著事件的發生次序,沒有人在講「以前」的。課本把「先…再…」一起教,可是我反而覺得教「先…然後…」比較有用。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First...and then...完全是英文的用法與思考模式。學生可以很快上口。第二點是為了避免學生把「再」當成and then…,因為「然後」可以接主詞,可是「再」不能。"then you..."學生會想要說:「再你…」,可是先教「然後」學生至少可以說:「然後你…」。而且然後使用的範圍比再廣得多。英文可以and then…,and then…,and then…一直下去。「然後」也可以一直”然後…然後…然後…”下去。表達意見的部分我教了「再說」,讓學生可以用「再說」連接兩個相似的論點和理由。

我也再介紹了一次「了」的用法,但是還是不期待學生能用得出來。比較重要的反而是「過」,因為描述完成的動作在中文裡其實用時間詞就可以解決了。表明過去的時間詞如「昨天」「上節課」等等用出來,大概可以預想到該動作已完成了。但是更久遠的過去、已經成為經驗的動作,就需要用「過」。這個語法點對學生來講很實用,也很需要。因為如上面說的,最近完成的動作用時間詞就可以表達了,但是常常學生會想表達在長遠的過去曾做過的事情,比方說看過某電影,去過某國家等等。

「才」和「就」我覺得也是偏難的語法點,所以我只教了「就」,其他留到三年級再學。我試驗了教「完」「錯」「到」等補語,特別花了點時間練習「聽到」和「聽」之間的差別和「聽不到」、「找不到」、「看不到」等的用法。學生一開始學得迷迷糊糊,但是過了一陣子我發現已經開始聽到學生的語感出來了,有些學生在描述事情時,已經會用「看到」而不是「看」或「看了」。在正確的語境下,像是我站在白板前擋到學生的視線,學生也會說「老師,我看不到」而不是「老師,我沒看。/我不可以看。」

總論一年下來,課本被我大改,很辛苦,但是也很值得。所有的workbook沒有叫學生寫過一個字,感到非常抱歉。我自己出練習題, 出到都忘了有workbook這種東西。不過最悲慘的莫過於上面一整年所有的教材資料在硬碟的意外中全數毀滅。只能阿Q地安慰自己這些有形的資料至少轉換成學生無形的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