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30, 2009

¿cuántos años tiene? 你幾歲?

今天又做了一個mix and mingle的活動,拿著紙到處問人家年紀,問到了就圈上對應的數字。
班上最小的是十五歲左右的妹妹。連我隔鄰沒帶課本但跟我共用好幾天課本的小姐,一問之下,只有十六歲。另一位同學大概可以做我媽,今年五十四歲。一個跟我差不多年紀的,是個在州立大學教書的年輕教授。其他的人在十幾到二十幾歲之間。每次聽到十幾的數字,我的腦袋都要轉一下,不是很習慣。好幾個人聽到我報出我的年紀,下巴都要掉下來了,直呼:「不可能! 你看起來絕對沒有X歲。」。聽了讓我不由自主地在洗手間多照了幾下鏡子。是什麼呢? 大概是我偽大學生的拖鞋、破牛仔褲裝扮,和Jansports背包等南加大學生標準配備吧。

不過亞洲人看起來比較年輕是通則。這裡的人看不出來我的年紀是正常的。不過我還是選擇相信我看起來很年輕。大概這就是為什麼平常教書的時候,到了星期五我都不太敢像其他老師走casual路線。因為有幾次同事Marco說從後面看,他以為我是遲到的學生。

Monday, June 29, 2009

"Why Learning To Write Chinese Is a Waste of Time: A modest Proposal" (by Joseph R. Allen) 感想

Allen, J. R.(2008). Why learning to write Chinese is a waste of time: A modest proposal.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41(2), 237-249.
這篇文章的標題下得聳動,讓人以為作者主張學習手寫漢字為非必要,但是讀了以後發現,作者並沒有廢除學習手寫漢字,而是主張先讓學生學會用電腦拼音打字、認字,再介紹手寫漢字。文章的重點之一就是提出如何(how)引入手寫漢字(character writing)與在什麼(when)階段引入手寫漢字。作者並沒有很明確的提出何時可以引入,只有很籠統的提出「等學生對中文語音系統的聽、說有一定掌握」和「具認讀與電腦打字寫作能力」以後。到底上面兩項標準看起來像什麼樣子? 文中沒有答案。(因為作者並沒有真的試驗過他的想法)

中國文字無可厚非有其特殊性,作者用「霸權」(Hegemony)這個詞來形容我們這些中文教學者與學習者對中文字的偏執。因為中文字很漂亮,因為中文字有長久歷史,因為中文字可以是藝術如書法,因為中國文字是少有的非拼音文字,因為…太多的「因為」。我並不否認所有使用中文的人對中文字都有某種偏執,不然繁簡字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吵翻天,不然我也不會看了這篇文章的標題而急著想把文章找出來看完…

(也許他下這個標題就是衝著這一點而來--衝著中文教學者對漢字的某種驕傲?)

對於作者提出的漢字教學策略,先認字,學拼音打字,後學寫字以省下一筆一劃重複寫字的時間發展其他能力(*這一點我也有問題? 省下時間拿來發展什麼?更多的字彙拼音? 發展聽與說? 並沒有交代清楚),我有幾點疑問:

1. 初學者練習手寫漢字是否能幫助認字呢?
作者丟出這個問題,可是沒有答案。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一點幫助也沒有,那當然就如同他的策略所言,先學習用電腦拼音輸入,甚至根本都不必用到手寫。如果電腦化持續發展下去,就像他所提的"Functional writing"的學習手寫漢字策略,只要學填表格住址的基本漢字就好,因為現今新世代人類除了辦事填表以外,幾乎很少需要動筆寫字。

可是我的初步,未經實驗的想法是,手寫漢字在初級階段能夠幫助認字。以我的高中英文母語學生為例,我在中文一的班上常發現,只要我一換字型,有些學生就會看不懂他們本來會的字。對中文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標楷體」和「宋体」「新細明体」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如果學生靠的是純圖像式的記憶(本來漢字記憶就得靠不少圖像式記憶),那麼「宋体」那種每一劃都有個小湯匙掛在尾端的字形,馬上就讓學生失去陣腳,更不用說有的字像「心」在標楷裡是扁的弧,在「宋体」裡長高而且有直角,「沒」的右上在標楷裡沒有勾,在宋体裡左邊三點水的第三點長得像個「勾」。有時候看學生抄寫印刷体的字,就可以猜測他們所認知到的字形是什麼。「口」因為毛筆字封筆的關係,常常下面看起來長了兩隻腳。這在初級班常讓學生很困惑。我教學生的時候,得特別用毛筆寫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為什麼會看起來有腳。

所以,到最後,能夠讓學生可以跨越字型變換障礙的策略,只有讓學生了解字是怎麼寫出來的。要不然,每個人手寫的字形各不相同,能夠辨認的線索,也就是看筆順移動。(英文草寫体對我這個非英文母語人士來說,也有類似的困擾和解決策略)。更何況中文字裡有許多微小的差異,「我」和「找」「門」,「問」看起來很像,這些差異我認為透過手寫強化記憶與辨識是比較好的方式。

(補充: 最近在ACTFL的大會中聽到有人找到中文字記憶是有motor memory的…沒問到該paper名稱, 但是我直覺上覺得同意除了visual memory以外,中文應該也有motor memory的元素,就是手動書寫所引發的記憶儲存。)

2. 電腦打字對非母語且初學者的困難考慮進去了嗎?
這是我去年教AP中文的体會--微軟新注音的中文字選單字太小了!
事實上是,大部分的中文選字輸入法都是為母語人士設計的,母語人士一眼望去就可以認出異同,但對非母語士士而言,字都不夠大。雖然智慧輸入可以自動挑字,但不代表每次都可以幫學生選到正確的字,於是選字單一出來,長長的一串字擠在一起,對我的AP學生都有點難度了,何況是新手初學者? 更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對白字的敏感度很低很低,讓智能輸入幫他們選了一堆白字而不自知。打了一堆白字,這對認字的正確度是否是種負強化?


3. 最終的漢字認讀,認寫目標是什麼?

看起來他的目標還是write as you go,我手寫我口。這個目標初級不要,中級要不要呢?
我覺得手寫漢字的策略並不是像作者所寫的那幾種分類(Lesson one strategy-先教認字打字,一段時間再回去教第一課的手寫漢字; The frequency count method-挑字頻高的字來教寫; The iconic strategy-教字的結構組成,如部首; The functional writing-只教生活中會遇到手寫情況的字,如數字,地址、表格、短信等字彙)。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多管齊下。更重要的是要做出「常用字,非常用字,認讀字,手寫字」的區別。不是每一個字課本上列出來,學生都要第一次就學會,雖然初級班的漢字已經夠少了,但是應該有從認讀字開始慢慢變為手寫字的過程。如「音樂」的「樂」第一次出現可以是認讀字,但是後來出現在「快樂」也就可以變成學生得背寫出來的字。

4. 學生對於漢字書寫練習的評價是什麼?
不是說一定得寫漢字才叫學中文,但是我很好奇學生的看法如何? 雖然他的調查裡學生花30%-50%的時間練字,他們覺得浪費時間嗎? 如果老師覺得浪費時間,而不教寫字,可是學生(與家長)不覺得,會怎麼樣?是否會影響學習動力與上課氣氛? 作者提到漢字的霸權是教育者和學生造成的,顯見學生的評價對教學與學習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很奇怪的,我的高中學生都覺得寫漢字本是功課,他們一定都會寫。可是我叫他們做錄音,練習說話和聽力,反而認真程度與提交率不如寫漢字)

綜歸來說,電腦打字是取科技之便,我覺得真正的議題是在於「延後書寫」。先學拼音、電腦輸入與現代人高度仰賴電腦的狀況正好符合這樣的教學與學習策略,而且還可以搭上電腦輔助語言教學的列車。只是就目前許多學校來說,除非一人一機,不然很難達成。我自己的學校雖然有足夠的筆記型電腦讓學生可以上課使用,但是我不可能讓學生用一邊用筆記電腦一邊上中文課,也不可能讓學生用電腦考大小考試。除了上面我覺得中文輸入對初學者的挑戰以外,網路與電腦管理上,我沒有辦法應付背後的需求。在目前筆紙還是最省事的狀況,何不呢?

Saturday, June 27, 2009

教中文 找中文教職

網路上有不少人問:「到底要怎麼找在美國教中文的工作?」「在美國教中文薪水怎麼樣?」
下面的網站大概可以讓你有個譜,特別是申請的條件。
找加州的教職:
EDJOIN
http://www.edjoin.org/index.aspx
想知道在美國當中文老師教K-12薪水多少,可以依學區google 關鍵字 "salary", "torrance unified school district"就可以查到。
以下面Los Angeles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為例
http://www.teachinla.com/whyteach/salary.html

不過有一點值得提醒的是,上面這些資訊都是針對人已經在美國的才適用。如果你人還在台灣,想要來美國教中文,是非常困難的。我想不出來除了政府教育部的管道以外,有什麼其他的方式能夠把人挖出來到美國教中文。事實是在美國就已經有人才夠資格可以教了,沒什麼道理要大費周章從國外輸入教師來做一樣的事情。(除非像是漢辦這種對學校來說免錢還會附贈老師給學校操的好康)甚至是在已經在美國的人,如果想要教中文,在沒有工作簽証下,也很難有學校願意幫你辦H1B讓你可以留在美國教書。因為經濟狀況吃緊,很多公立學校都沒錢得砍課程,裁老師來支應了,很可能徵才啟示上就會明言無工作簽者請勿應徵。因此要是你沒有合法工作証的話,實在是難上加難。

至於其他身分無問題,願意嘗試到私立學校教學的同業們,可以試試像Carney Sandoe這類的教師人力仲介。我個人沒有教過公立學校,但是耳聞現在公立學校的狀況,我還挺喜歡私立學校的環境的。雖然事務繁雜而且操死人,但是找到合適自己理念的學校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工作,比起在公立學校被大班教學操死還覺得自己死得不明不白好。一年一聘沒有終生職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我倒覺得這對學生和教學品質是件好事,不適任的教師馬上被淘汰,不可能出現爛老師在學校教了幾十年沒人敢動他的景況。教學雖然是良心事業,但是如果能被當作一分需要交待成果,跟其他做業務之類相同的正式事業來衝刺,對整體教育環境都會有好處。

Wednesday, June 24, 2009

西文課第三天

今天是當學生的第三天。教室還是擠滿想加簽的學生。一班已經三十幾人了,實在不是學語言的理想環境。老師從第一天就不斷文攻武嚇,說一些這堂課有多難多難的話。這位老師有很多奇怪的偏好,也一一告訴學生她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因為我自己也當過老師,教過這樣的大堂課,所以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她在做什麼。比如說,第一次小考,她花了十分鐘問大家:「人生快樂的秘訣是什麼?」學生當然充滿畏懼的講一堆答案,但其實我看穿她的目的是要警告大家不要作弊。所以她的答案是「自重」,然後扯了一堆果真扯到不要作弊這件事。因為她第一節上課就放狠話,如果遲到五分鐘以上就不用進教室上課了,當天直接零分,所以也沒什麼人敢在上課後姍姍來遲的。

老師教的口音是西班牙的口音。Nick說,加州有這麼多會教西班牙文的人,為什麼偏偏妳遇到西班牙口音的老師?這個老師是美國人,算是成功的非母語人士,顯然她以她的口音為傲。我學西班牙文並不是為了要去西班牙,而是要與從南美來的人溝通。加上我並不同意語言有標準與方言之分。要是用西班牙口音念把Z,C念得像th,等九月回學校我一定會被我的西班牙同事馬可取笑。南美洲的西班牙文,因為早期殖民的人都是安達魯西亞的口音,造成後來南美的西班牙文跟本土的西班牙卡斯蒂里口音出現歧異。南美的口音都是S,Z不分,念起來都像/s/。更甚是彼此不同國家之間口音,有時是語法也不太一樣。

不過口音雖異,至少我看到的南美語言老師之間對不同口音包容性都很大,並不會彼此眨低。這跟說華語的人口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
馬可是厄瓜多來的,同一辦公室還有山卓,她是阿根廷來的,她的口音更特別。還有露西是波多黎各人。有一次我問她很笨的問題:「妳是什麼時候來美國的啊?」露西回答:「我是在這裡出生長大的啊。」害我想擰自已大腿 (心中的OS:「對喔,美屬波多黎各,也算是美國啊。真尷尬」)

這位西班牙文老師還叫了一個她去年的學生來教室讓我們「問問題」。當老師暫時走出教室的時候,許多同學熱切的關注:「她真的很嚴嗎?」「她的考試是不是都是curve?」「一天要花多少時間念書?」
但是這是一個拿A的學生,所以他的確花很多時間念書,念到做夢都是西班牙文。不過根據這個學生的說法,去年開學時也是這麼多人,可是到了期末考,只剩十人出席。其他的人全陣亡了。

於是聽到這個消息,又有幾個人退選了。然後老師發考卷,也是一樣的說法:「如果你拿到六十以下,就表示你沒有能力上這堂課。」所以我看到有兩個高中小女生想加簽這堂課,聽到這句話,臉上都一片愁容。

因為人很多,念書與練習完全要靠自己。一堂課兩小時三十分,才只十五分鐘的information gap之類的配對說話活動能練到口語。我不能認同這樣的教學法,不過我知道人那麼多有其困難性(唉,不小心語言教師的一面出來了)。

話說回來,大學生真好教啊。自己會上網印講義,帶課本來上課,還自備文具,然後下課就衝到語言實驗室練習。

我要是靠那張彼此問話「你穿綠衣服嗎?」(答是,或不是)「你有帽子嗎?」(答是或不是)的活動單帶我的高中學生,大概五分鐘就暴動了,也不用想在高中教育界混了。

Tuesday, June 23, 2009

西文亂亂講

Las descripciones de las personas famosas:




Sunday, June 14, 2009

中文聽說讀寫 level 1, part 2 教學筆記上

Integrated Chinese 「中文聽說讀寫」這套書我寫過幾次使用心得,基本上我不認為這是一套適合用來教高中生的教科書。去年選書的時候,我環視可能的選擇,覺得「你好」太舊,今年要是突然轉回去用「輕鬆學漢語」或「漢語」太過孩子氣,學生大概沒辦法接受。「新實用漢語讀本」太陳舊(我同事大學時就是學這套上來的),「歡迎」去年千呼萬喚始出來,但是沒有繁体字版,我的學生都是學繁体字,我不想突然因為書的緣故中途讓學生換學簡体字…

於是在市面上沒有其他我評估合乎我的學生與課程需求的課本下,去年秋天我還是選擇再用了一次。今年秋天,新進來的中文一要改用「歡迎」,而升上中文二的學生將成為最後一批用「中文聽說讀寫」的學生。好不容易我終於有可以重複教同一門課的機會(過去這兩年我教過所有的程度-1,2,3,4,AP,到現在還沒有一次重複),正好趁此紀錄一下我使用這本書的方式,修正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好為秋天的課做準備。

舊版的Part I有十一課,Part II有十二課。以學生學習吸收的速度,我一年最多只教十課。第一年教Part I不知道,硬是跟課本硬碰硬,心急想要把課本的內容都教給學生,workbook和character work都叫學生寫完,結果下場當然很慘。第二年我可能也犯了類似的毛病,但是已經修正很多了。每一課我先把目標寫下來,到底我希望學生學會什麼。比如說,「吃飯」一課,學生要學會說出他想吃的菜,了解餐廳裡點菜的流程,服務員可能會說些什麼,怎麼應答之類。我發現課本上的字彙對我的學生來說,並不是很有意義(其實每一課都是如此=P),於是我慢慢演變成自己打生字表,加入我要學生知道的字,摻一些課本上我覺得有用的字。課本的部分,我叫學生把一些字打X,考試我不會去考他們。
因為學生沒幾個人吃過非Panda Express之類的速食中國菜,所以我一開始先介紹他們會吃的東西,像是比薩餅、漢堡包、薯條、汽水之類的生詞。再來教基本的肉類,像是雞、豬、牛、魚肉之類。課本的生字居然把「比薩餅、漢堡包」還有「雞肉」這種基本美國人的飲食習慣會吃的東西放在補充生詞裡,實在不可思議。我每次看到男女學生中午跑去餐廳小賣部買一大片油滋滋的義大利肉腸比薩餅一邊走一邊吃的樣子,那種臉上的快樂與滿足,是我這個外國人無法想像的(就像有些人無法体會台灣肉圓這種油膩黏糊半透明的怪東西怎麼會好吃呢?)

後來証明,到了年底,學生記不得什麼是紅燒牛肉,餃子,豆腐,因為很少人吃過,或不常吃。但是學生一定記得漢堡包和比薩餅,他們自己造句也會拿出來用。可見只有對他們meaningful有意義的東西,才可能進到他們小小的腦袋。事實是,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有對他們有關連的事物,才有可能記得住。大人經過多年經驗可以創造關連性幫助記憶(圖像,諧音…),但是這個年紀的孩子不見得有這樣的能力。

介紹完一天該學的生字以後,我會教一兩個文法點,通常是可以馬上用剛學的字丟進去的。比如說,「看電影怎麼樣?」 學生會說:「看電影很有意思。」「漢堡包怎麼樣?」學生可以用「很好吃」或是用「…極了」這個文法點丟進去(好吃極了)。最後是玩遊戲的時間,復習今天學的生字,讓學生認字或是記牢拼音和意思的連結。

學完了該學的生字和語法以後,我們才進入當課的課文對話。帶學生念過以後,我在黑板上寫下四到五個問題,測驗他們理解課文的能力。這些問題有時候是workbook上已經有的,有時是我自己想出來的。理想上是用中文問,學生得看懂問題然後用中文答。這時候我讓學生可以兩兩找出答案,然後依組別回答我的問題,一個人問,一個人答。今年發現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做出來的免費電腦輔助教學軟体,裡面的Audio Dropbox功能可以嵌入任何頁面,學生只要有一台電腦和麥克風,就可以錄音,而老師可以上網站去聽或下載學生的錄音,非常方便。於是我每一課都會有一個作業是要學生念workbook上的理解問題,自問自答的錄音。或是我挑出一個對話,我錄A部分,學生可以當另一個對話者B, 練習念課文。

文法點的部分,我發現確認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可以跳過,哪些是可以做多次介紹的,等等的區分很重要。在有目標控制下的學習,學生比較不會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第二年的中文(在美國四年高中中文教育下),我覺得是開始從Novice出現intermediate的特徵的重要階段。Novice的特色是很多背誦的單詞,「你好嗎?我很好」、「星期一,星期二…」「我喜歡黃色」、「看書很有意思」…。但是要進入intermediate,學生要能夠有用這些單詞創造組織的能力,並且能夠自己問簡單的問題,並且回答。也就是學生得能夠搞清楚中文的問句型。「*什麼顏色你喜歡?」「你喜歡中國飯?(上揚尾音)」是一些學生常犯的錯誤,雖然可以理解他們要問的是什麼,可是不能算是達到intermediate的要求(在OPI測驗裡很快就會被打下來)。除了有完全的句子(有subject+predicate)以外,另一個特色是要有句子組合以描述事件與個人意見。中文沒有tense,像英文的現在式過去式,但是不代表學中文就不用學習表達時序與動作完成先後的方法。動作的始末與完成靠的是「了」「過」這類的標記,但是在中文二這是一個很難介紹完全讓學生了解的語法點。課本裡出現不代表學生一定要學會。我在這一年內介紹了幾次,並不要求學生學會(待以後再講述)。時序最重要的是時間詞的概念,從大到小,(六月五日星期三中午)。跟時間相關的是地點,在哪裡做什麼,總得先到學校才能上課吧。時間概念出來以後,就是語序,什麼排在前面後面。學生常因為英文的影響有語序的錯誤(*我打排球星期二,*我吃飯在學校)。時間詞裡還有絕對和相對,如準時十點鐘跟…的時候(十點的時候,他來學校的時候),這些都是中文二的重點之一。

要表示先後,最簡單的是「以後」「以前」。但是這兩個詞因為中文裡是後置,學生常有理解困難:

「我吃飯以後看電視。」
學生會把它斷句成:
「我吃飯,以後看電視。」
但是卻用英文理解
I eat after I watch TV

理解當然完全相反。

另外一個表達時間動作先後的語法點就是連接詞了。「…先…再…然後…」這些是英文裡都有的相對詞彙,學生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是真的要用卻不是那麼容易。加上「以後」「以前」,對學生來說,使用起來又更複雜。但是這些卻是描述事件不可或缺的要件,尤其從斷碎的句子片語到能夠產生有像句子的組合,這些連詞的作用不小。

還有一些幫助句子成段的連詞就是像表因果的「因為…所以」「雖然…但是」「…要不然」。這些在表述事件與個人意見的狀況下裡都是不可缺少的。

用同一套書教中文一的同事把「控制」發揮到極致。中文一學了一年,他告訴我他還沒教「為什麼」。所以我明年教中文二的重任就是介紹「為什麼」與「因為…」他的學生主要掌握的動詞似乎只有四個:「喜歡,想/要,覺得」。然後三個時間副詞:「常常,平常,不常」。學生不會用「沒有」做負面陳述過去「我昨天沒有去海邊」。他的理由是,學生沒有足夠的詞彙回答「為什麼」的問題,所以他乾脆把它剪掉了。而他的學生的確訓練得不錯,可以寫出許多像段落的短句組合,像這樣的替換:
我媽媽喜歡黃色。我喜歡黑色。可是我爸爸不喜歡黑色。我爸爸喜歡白色的襯衫,可是我妹妹喜歡紅色的襯衫。我常常穿黑色的衣服。…

我個人不會做這樣極端的教法。但是我的確看到「精簡」與「控制」文法點的好處是學生在短句組合上很紮實。只是我知道我有些學得快的學生會希望知道一些用法怎麼說,怎麼講。用心的學生會記下特別的說法,大部分時候如果我刻意因為文法比較難而不告訴他們,這一類的學生會很失望。但是這就是不同老師的個人風格所帶來的差異。沒有一種方法是可以應所有人的需要的。面對學生,每個老師總是力求因材施教,用最合適學生的方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