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9, 2011

語言教學遊戲-工具書

剛開始教高中生的時候,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管理與教學之外,仍能保持住學生的興趣。從台灣那套照本宣科式教育體系一路念到大學的我,面對完全不同文化與習慣的美國學生,常常焦慮於自己教學不夠活潑。雖然念研究所時也修過一些語教相關的課,但是當時所學到的經驗與策略幾乎都是針對成人學習者。我用了幾次以後,很快就發現一些我拿來教大學生很有效的活動,教高中生根本沒有用,就被我沖到馬桶裡去了。高一學生都吵著要吃糖,要玩遊戲。當時我總是為了遊戲想破頭。我積極上網尋找遊戲的點子,也開始買書來看。不過,一直到目前為止,市面上這類的書也不算太多。

我所買的第一本用遊戲來教中文的書就是Let's Play Games in Chinese ,相信許多人都已經有這本書了。在茫無頭緒的日子裡,這本書給了我不少點子。它收錄了一些非常經典的語言遊戲,而且因為是針對中文教學而發,不需要像改編英語教學遊戲一樣得符合中文語言特色。有幾個書中介紹的遊戲我到現在還常用。

在這裡要提出一點心得讓大家思考:其實並不是說擁有了語言遊戲書就跟吃瀨尿牛丸一樣神奇,很難教的文法突然找到方法可以教了,而上課也變得跟天堂一樣容易。事實上是,極需要練習的語法,語言遊戲書裡百分之九十五的內容都沒辦法直接告訴我怎麼把明天上課要教的語法點呈現出來,然後還可以讓學生玩得很高興。

我幾乎都是有空時把拿起書來翻看,然後看到覺得不錯的,思考一下可以怎麼改編。等到下一次要教的時候,突然想起在書上看過某個遊戲的印象,再把書翻開來找。這時候遊戲書的索引就非常重要了。這本書後面的索引條目還算方便,用的是老師常會需要用遊戲來練習的大方向:生詞,漢字,筆順,拼音、造句和語法練習(如”把”,”比”,”雖然…可是…”等)。也有主題式的練習,如:顏色,量詞,時間,數字,點菜等。也有功能性的如練習問問題,角色扮演等。中文語法點的練習遊戲是我覺得本書最有特色的一點。因為語言遊戲可以推陳出新,練生詞漢字的方法其實大同小異,但是針對一些中文特有的語法點而發展出來的遊戲卻是不多。我想這也是很多老師常覺得想破頭的地方。

基於這本書所帶給我的幫助,我決定原諒它那不精美的印刷字體和插圖。那近似Times New Roman的字體和單行行距讓我覺得好像在讀什麼期刊論文,一點都沒有封面上那個高喊:「我贏了!」的人的歡樂。偏偏這又是一本教人家怎麼樣才會讓一件事更好玩的書。不過想想寫本書的教授們都是過著念paper的生活,我們就懂了。

第二本書是Cambridge Press出的Gam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溝通式教學,而且它的編排方式大致上是按「聽說讀寫」各大類來分篇章,要找練習口語的遊戲,直接就可以看口語那一章。裡面的遊戲都很活,而且也很有趣。我覺得用在中文三以上,特別是中文四的學生,此時他們開始具備一點基本會話能力(至少不會講一句兩句就掛掉講不下去),也比較成熟,做起來效果很好。在學校裡中文三以上要開始考OPI,有的時候課本上的內容教一教,我乾脆放一邊去讓他們做一些無關課本內容,但是可以練習口語的活動。但是這是英語教學的遊戲書,老師需要自己改編成合適中文教學的內容。(不過反正語言教學的本質都差不多嘛)

第三本書是「遊戲學中文」,作者是王姚文。我都忘了我在哪裡找到的。現在我上網找居然找不到了。這本書的編排也是比較基本的依照練習的內容:生字,造句、閱讀…等來分類,沒有特殊的語法遊戲。所有的遊戲看起來都是針對年紀較小的學習者設計的,大量的競賽、肢體手腦使用。但是書裡舉的語言例子難度都挺高的(例一:十二生肖…我的學生學了三年到現在只知道貓、狗,和那些從超市可以買來吃的動物。例二:老師說…零起點的學生要玩正常的「老師說」還真困難。我不想花二十分鐘先練習怎麼正確的發「站起來」。),看起來應該都是針對華裔兒童與假日中文學校而設計的活動。
不過,點子總是多多益善!

第四本書是「101個教中文的實用妙點子」, 今年冬天回台灣時採買的,算是目前中文遊戲裡最新的一本書。我最喜歡它前面短短幾頁的教學指南,你讀了就會知道這是由真的了解教學是怎麼一回事的人寫的。遊戲不是丟出來給學生玩就好了,其實它只是一個學習的方式之一,遊戲本身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學生學習的東西。因此控制遊戲的流程幾乎是成功的關鍵。裡面許多的小撇步看起來簡單,可是對我來說卻是摸索多年的體悟。如果當初有人告訴我,就不用跌跌撞撞那麼久了。


這本書印刷精美,看起來也很舒服。活頁設計可以讓使用者把一頁頁拆下來,攜帶方便。不過這項優點也是它的缺點。我自己從來不需要帶遊戲書去課堂上。對我來說,遊戲書只是參考用,我要的是坐下來快速翻閱,找到了靈感,就編到我自己的教案裡。Letter size大大一本其實不太好在學校和家裡之間攜帶。而且我最怕活頁的一點就是我手勁太大,一整頁在翻動的時候就扯下來(這已經發生了),打洞的地方就壞了裝不回去了。(這本書打洞的地方在短邊,等於得上下翻而不是左右翻,對我這個粗手粗腳的人有點彆扭,翻起來「粉…長」一本。買回家的人可以理解我在說什麼)另外,雖然裡面的遊戲活潑有趣,我常常找不到我上次看到的遊戲。全部的遊戲混在一起,沒有主題式的索引,只有像食品成分組成的表格,告訴我遊戲五十三含有寫,單句,複句以上等三種營養成分。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

以上是我的個人使用偏見。參考就好。

Wednesday, January 19, 2011

流動混搭的語言-陶吉吉的My Anata



很久以前買了陶吉吉的專輯,每次聽到專輯中的這首歌時,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忍不住「再來一次」地想重復播放。這首帶點黑色幽默和詼諧的歌是個探討語言中code-switching現象的絕佳例子,但是除此之外,對我卻有種難以言喻的魔力。

MY ANATA
三更半夜 SABISHII的我
只聽見OJISAN騎著單車賣著饅頭
YOJI HAN DESU 你究竟在哪裡
難道你又是在KURABU唱著NAKASHI喲

哦 不知道你 還愛不愛我
我哪裡做錯 請你快告訴我
我打不還手 我罵不還口
只要你說一聲AISHITERU 別說SAYONARA
BAKA

HITORI DE 孤苦伶仃的我
苦等著ANATA兩年三個月沒有消息
哦 快要發瘋 我聽到門鈴聲
SUMIMASEN宅急便說他要找的在隔壁

哦 我懷疑你 已經不愛我
想要離開我 我求你不要走
我為你減肥 我為你喝醉
請不要說你已不愛我 親愛的ANATA

我要你知道 我永遠愛你
如果失去你 我就活不下去
我們最MATCH 我不會怪你
因為有一天你會看見我爬出電視機


台灣的中文受到日語的影響,一些語彙的表達方式或借用或轉化,變成日常生活的用語我們卻常常不自知。教了中文以後,許多口語式的講法都得小心避免。但突然要我不稱呼某些穿著汗衫短褲在騎樓下散步閒逛的老翁「歐吉桑」我還真找不到要叫什麼詞。去個餐廳吃飯老闆娘端了個小菜出來給熟客:「來,皆洗sarvisu, 請你們吃。」一句話裡中日台三種都出來了。不過現在會做這種招待的餐廳已經很少了。印象裡總是那種老是重復放著幾首旋律演歌的台式日本料理店才會做的事情。小時候去這種餐廳可是難得的事。淺色日式拉門喀喇喇的打開,裡面的廚師和侍應小姐此起彼落著喊著我從小聽習慣卻不知道什麼意思的「irashaimase!」。生魚片是不太可能吃的高檔料理,其實我們全家只是去吃豬排蓋飯和鍋燒烏龍麵而已。我最喜歡揭開外黑內紅的漆木碗蓋那一刻,香味和蒸氣撲鼻而來。豬排混著蛋汁和雜菜,不太美觀(因為本來蓋飯就是種清冰箱的菜),但是卻美味得不得了。 鍋燒麵在路邊攤的廉价乌龙面還未風行前,對年幼的我,是種驚奇。木質的蓋子,小小的迷你鍋,除了大小以外,長得跟古早時的飯鍋幾乎一模一樣,只是裡頭裝著我自己一個人獨享的麵,跟扮家家酒一樣好玩。相伴的小碟上同時裝著細碎的蔥花,和五味辣椒粉。得小心翼翼地把蔥花撥入鍋中,以免不小心把所有的辣椒粉給倒下去了。小時候一直以為sarvisu(附贈)的糕楂(勾楂)是種日本食物。長大以後才發現是宜蘭土產。難道當時的日本料理店都是宜蘭師傅開的?也許是幼年經驗的深刻烙印,這幾道台味的日本料理在我心目中有種特別的位子。

「騎著單車賣著饅頭的歐吉桑」大概是台灣長大的人,而且要有一點年紀才能了解的梗。當年賣饅頭的榮民老兵到我這一代已經慢慢凋零了,現在更看不到這種沿街扯著嗓門叫賣的人了。唱這一段歌詞的時候,陶喆用了台灣腔的中文來唱。每次快到「快要花轟,我聽到門鈴聲」那句,我都已經等不及要歡樂地跟著一起唱「快要花轟」。Club這個字受日文影響的台灣口音被念成Kurabu。在台灣你要是正常的念club我爸大概也聽不懂。這段的台灣國語口音也正好配合「NAKASI那卡西」走唱給人的印象, 那種金門王李炳輝式的草根。左一句Anata右掠幾句日文的歌詞讓我想到多年以前,當白冰冰還只是普通的綜藝演員,而她的女兒也還沒被綁架時拍的廣告。忘了她賣什麼了,但是她那穿和服喊著「ananta阿娜達」的形象卻讓這個字有了日文沒有的意思,變成了愛人的暱稱,轉化成台式的日文外來語。跟「阿娜達」這個假日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就是「宅急便」這個詞。唱的時候還是日中念法合為一體(zhaijibian+takkyubin=tojibian)。「爬出電視機」這句的來源當然是貞子系列電影。我自知沒什麼膽量,看個電影也會被音樂音效嚇個半死,當年電影紅透亞洲又被搬到美國重拍,我到現在還是沒看過這部片。

這首歌除了歌詞混搭很妙,連口音也妙-台灣國語,台式日語,加上ABC口音的中文(不知道為什麼ABC唱中文就是有個腔),跟我用魚露加義大利風乾蕃茄煮貢丸烏龍麵的晚餐有得拼。

請享用。

Friday, January 14, 2011

「了」的教學: 張學友-我真的受傷了(同場加映:周董「說好的幸福呢」)



我覺得學生到了中文四不知道為什麼都不太愛唱歌了。所以教歌的機會很少,主要是拿來完成某些指定任務,欣賞與歡唱的成分就少了。

這首歌我是用來教「了」。學生有一定的「了」的概念,但是這首歌我打算讓他們看一些超越文法限制的語言現象。



窗外陰天了 音樂低聲了 我的心開始想你了

燈光也暗了 音樂低聲了 口中的棉花糖也融化了
窗外陰天了 人是無聊了 我的心開始想你了

電話響起了 你要說話了 還以為你心裡對我又想念了
怎麼你聲音變得冷淡了 是你變了 是你變了

燈光熄滅了 音樂靜止了 滴下的眼淚已停不住了
天下起雨了 人是不快樂 我的心真的受傷了


我的心真的受傷了


我要學生查「了」之前的字,判斷到底是動詞,形容詞,還是動補。主要是要讓學生看到「陰天了」,其實是不合文法的。但是落入創作的範圍裡,語言使用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還有「是不快樂」「是無聊」也不是正確的語法,因此我也挑出來讓學生改錯。

還有,學生學過「我受傷了,我骨折了,流血了」一類的意外詞語。不過一位眼尖的學生也發現「受傷」其實也可以是非身體性的傷害,就像這首歌的句尾唱的,「我的心真的受傷了」。

看完歌詞,學生都可以體會到這首歌實在太悲了。我放的時候沒有開螢幕給學生看,不然看著張學友在雨中坐在車內為情(?)痛苦的扭動,實在要給他一個悲劇獎。



網友迴響,同場加映:周杰倫-「說好的幸福呢」


因為網友阿威分享用了這首歌來教「了」,身為與周杰倫同宗(幾百年前吧)又同年(扯到哪裡去)的隱性粉絲怎麼能不跟大家分享一下呢?

把字句教學(二):魔鬼粘

繼上回的抓抓樂教中文三的把,這次已經又過了幾個月,打算再來教第二次。這一次是順著中文聽說讀寫第二課「宿舍」的內容來教(對,我現在才教第二課因為我常常跳著教)。

「把」字句都是描寫動作的發生,所以我也曾用「我說你做」的方式讓學生互給指令。但是很麻煩的是,動作指令幾乎都有點複雜。光是要學生理解「走出去」的「出去」為什麼是「出去」而不是「走出」,而且「走回來」的「回來」為什麼是「來」而不是「去」又得花掉許多時間,而學生迷迷糊糊,再把「把」用上來就更胡塗了。(不過這一班在中文二時我也曾花了不少時間介紹「來」和「去」的差別,並且簡單地配上「進」和「出」兩個動詞所帶來的差別)。因此我決定用固定句型來教,也就是像第一課「我把____拉在教室裡了」這樣會用把,但是學生只需要記得這個句型,不太需要學會代入別的動詞做變化。配合物件位置,我用「我把____放在_____的右/左/上/下邊…)」的句型來讓學生練習。

首先我在網路上找了一些東西的照片,如沙發,畫,茶几,花, 狗,電視…等。印出來以後護貝,然後剪下來。
再來用一張B4的白紙簡單畫了一個房間的3D透視圖(這要有點想像力。我用五分鐘畫完以後也忍不住給自己拍拍手),透視圖的最裡面是窗戶,左右是牆。左邊的牆上我給它畫了一個門。因為畫得太趕一筆完成,所以門的視角有點問題。不過我不是米開朗基羅,所以就算了。

(註一:什麼是透視圖?請看「最後的晚餐」便知)
接下來是用Velcro,也就是所謂魔鬼粘這種東西,有一面是絨毛的, 貼在貼在護貝好的物件上; 一面是小刺狀的,貼在3D透視圖的各個角落上。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把東西貼在房間裡的主要角落,地上,牆上,左邊,右邊…只要你貼上了小刺狀,物品就可以黏上去。
(註二:我發現絨毛面貼在物件上真是神來一筆。因為如果是有刺的那一面貼在物件上,學生一定會拿去粘同學的衣服和頭髮, 這樣保証天下大亂!)

然後就完成了!

學生其實已經在中文二學過大部分的房間和家具名稱。所以這次只是加上一些新的東西,然後我們就開始練習「把」字句。

第一步先發給學生一個物件。學生會很好奇,也順便讓他們講述拿到的東西,算是復習生詞。然後我們復習方位詞。接下來我說,「請你把沙發放在房間的中間。」有沙發的人就得跑出來貼在正確的地方。全部貼好以後,大家可以欣賞一下佈置完成的房間。然後第二輪再來一次,每個人再拿一個不同的物件。這一次,我也拿一個,然後我點一個同學:「小明,請你把你的圖畫放在窗戶的右邊。」然後小明貼好了以後,得點下一個同學,用同樣的「把」句型去叫下一個人貼。


這個魔鬼粘的房間,我做了兩套。有一班是上「中文天地」第十五課「圖書館在宿舍的前邊」,所以我把它拿來復習講述東西的位置。我的班小,所以分成兩組剛剛好。叫一組學生把東西貼上去以後,在另一組不知情的狀況下,描述東西的方位讓他們可以把東西貼在正確的地方上。


結論:
魔鬼粘真方便。我愛Velcro。

Friday, January 7, 2011

戒臉書

加入臉書大概是三年以前的事吧。一開始只是因為被研究所的同學慫恿而加入,幾乎不太上去逛的。沒想到一年以後,臉書燒到台灣去,頓時之間好友名單爆增,許多許久未見的人事物浮上檯面,增加了登入的動機。在整個世界都瘋狂種菜偷菜的時候, 臉書出現安全性與隱私權的爭議,讓我對這公司不信任到一度想要加入臉書自殺團。聽起來很恐怖,但是它其實只是個讓一些自己動不了手的人可以按個鍵由別人幫你把臉書上的個人頁殺掉。但是我終究還是下不了手。不過我倒是把所有個人學校資料全刪了,即便這時已經無濟於事。朋友名單一多,其實交叉比對之下,不需要電腦運算程式也可以把人給找出來。網路還是有不可逆性的危險在,值得大家省思。

掛在臉書上的時間一多,結果常是我的部落格就開始荒蕪。短短的牆面文字讓原本許多無聊遐想一下子有了即時抒發的出口,相形之下得寫個長篇文章的部落格就變得緩不濟急。就像推特一樣,隨手一句就可以宣洩出來,不像我現在在這裡連只是想要高呼「Mad Men真好看呀!」都還得亂掰個標題與前言把上面那句話編進格文裡。

星期二在自己的臉書上公告要戒臉書休息一個星期不上臉書。沒想到過了兩天我已經手癢到不行,陷入天人交戰。大概戒斷的感覺就是這個樣子吧。因為不能偷窺別人的動向(這不就是臉書的目的嗎),也間接造成星期五下課回家的我一連追了好幾集的廣告狂人影集。

希望我能撐到星期二。

Monday, January 3, 2011

放假回來第一天

因為星期六才從台灣回來,時差還沒調過來。沒想到從台灣到美國比從美國到台灣的時差還難調。昨天晚上到三點鐘還是睡不著,而且肚子餓死了,只好爬起來吃東西,折騰到清晨五六點才入睡。

今天為了上課,只好強打起精神,但是也許是振作過頭,我居然比學生還high. 每一班都死氣沈沈一副要睡著的樣子,就只有我一個人快要跳到桌子上跳舞。

早上空堂快速的決定今天要複習的東西,就開始上課去了。用信封自黏貼紙印了十五個名人的名字,貼在學生背上,讓學生彼此詢問以找出自己 背上的人名是什麼。因為這是新生訓練一定會玩的破冰,所以每個人都很有經驗了,只是換成用中文問變得結結巴巴,想不出怎麼問。

在Hetty老師的遊戲書裡翻到一個生詞的遊戲(看得太快忘了實際名字),上課時就拿出來用了。玩法是這樣的,我先復習了飯館一課的生詞,然後,讓學生站在地上已經黏好的膠帶上,呈一直線,在線的一邊黏上「 ○」一邊黏上「x」再開始復習生詞的遊戲。我念一個字馬上按鈴,學生得決定:「可以吃嗎?」可以就站到「o」,不可以就站到「x」。有些字很容易,比方「留學生」,但是遇到「白飯」和「白色」就會有人站錯。「味道」和「味精」學生也混亂了一陣。還有「豬肉」和「主意」也可以淘汰一些人。第二班的人也玩同樣的遊戲,但是我要他們先照年紀排好一直線。不過既然他們都一樣大,就得找出正確出生日期,於是大家又來一輪,「你的生日幾月幾日?」這樣的問答。

其實我除了時差還有感冒也在調養中。本來最壞的打算是要是沒聲音就來看電影。還好還沒有慘到那個地步。啊,得熬雞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