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0, 2011

碎念時間-軌跡(一)

小時候,「家庭」這個字,對我來說讓我聯想到的是,出也出不完的教師。

我的外公從日據時代就開始教書了。那是終戰前一兩年的事吧。照片裡,唯一一個才十八歲的小夥子,穿著像日劇高校男生般的黑色制服和帆型帽,站在身著和服的教職員的行列裏,顯得十分稚嫩。但是這是他覺得很得意的事情,他的教書生涯那麼早就開始了。日本戰敗後,整個台灣社會起了大變動。殖民時代結束了,跟日本老師們說了再見,為了繼續教書,不會說漢語的外公開始進修,利用晚上的時間學習漢語。晚上學,白天上課就得用出來。我一直很佩服外公和外婆居然就這樣學會了漢語,尤其是外婆,一生都是家庭主婦,在家忙忙碌碌,就這麼聽聽廣播也就學起來了。

媽媽是六個孩子裡的老大。只靠外公一個小學教員的薪水要養起六張嗷嗷待哺的嘴巴,生活壓力可想而知。媽媽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身上也揹負著得分擔家計的責任。寒暑假家裡所有的女孩子都要跟著外婆去罐頭工廠打工。我媽切菜工夫非常驚人,一把菜刀像飯館大廚般使得飛快,涮涮地能把筍子蘿蔔切成細絲,就是那時候練成的。國中畢業以後,外婆堅持不讓媽媽升學,讓媽媽去做人家的會計打工賺錢。一天鄰居來跟媽媽相約要去新開的達新塑膠工廠做女工。可是地點在台中,要住宿舍的。去坐火車的那天清晨,我媽後悔了,不想離家的她在窗下叫那女孩先走,不要等她了。

總之媽媽其實一直想升學的,忍著會被外婆打一頓的危險,她先跑去告訴外公這樣的願望。沒想到外公居然同意了,結果引來夫妻倆的大戰。後來媽媽還是如願去上學了,只是因為沒有時間準備考試,只好去念了一所農校。聽老媽說起農校的生活其實十分精彩,是我們這種一般高中學生所無法想像的。光是學習插秧接枝這樣的課我就覺得很炫。但是上這種學校在台灣對升學大概一點幫助也沒有,應該是說連撈上一所大學也沒什麼希望。也不知道媽媽到底是運氣好還是天無絕人之路,她跑去報考公費保送居然就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了該校至今唯一一位上了台灣師大的學生。

這一路開啟了後面舅舅阿姨們的教職之路。在上大學的比率還很低的年代,上師範大學不但有公費而且就業有保障。對於像外公他們這樣的貧窮家庭是最好的選擇。也因此每次寒暑假回外公外婆家,因為舅舅舅媽阿姨們全部也都放假了,所以熱鬧得很。小時候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直以為別人的家也是這樣子的。

通常聽到我數算到外公他們一家的教師群就已經夠驚人了,再加上我的爺爺奶奶,那就更讓人吃驚了。

奶奶念的是以前的台北女師,現在我不知道變成那一個學校了。在那樣的年代一個女孩子可以離家那麼遠去求學,我想若不是家裡寵愛,大概是她個性夠硬。只是現在我已經沒機會親自問她了。我很喜歡問老人們是怎麼認識他們的伴侶的。因為他們回答的時候,目光常是快樂的。根據爺爺的說法是,他從台中師專畢業後,到南屯的一所國小見習。在國小裡,他第一次看見在那裡任教的奶奶,俐落幹練,帶學生也很有一套。好奇之下他問明了奶奶家的住址,發現原來奶奶的大哥是家中長輩的鄰居。用現代的話語來說,為了泡妹什麼關係都可以牽拖就是了。於是他在一堆實習老師起鬨之下,一群人就簇擁著他去奶奶家探風了。當然她大哥不在家,也當然大哥也從沒交代過會有朋友來訪。

兩個人都是教師,加上只有兩個孩子,經濟狀況比外公家好得太多了。也因此爸爸和叔叔沒有走上公費教師一路。(但大人鬥架時老媽曾取笑我爸說他大概也考不上)。其實爸爸和叔叔是幸運的,他們至少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在那個年代裡,成為教師有時候是個無奈的決定。念台大有什麼用?家裡又沒錢供你念書,畢業出來也得找頭路。至少當年教師一職是個鐵飯碗。我們永遠也無法得知,如果那天媽媽坐上了火車去當了塑膠廠女工,她的未來(也就是我的現在)又會是什麼?

2 comments:

Erica said...

看你的文章軌跡也很有感觸
我的父母親也是因為幫家裡省錢念了當年的師範公費
其實後來發現早期的公費老師們後來在學校裡真的能力驚人
是我們這些後來大學聯考去念師院的學生優秀許多
期待你其他的軌跡文章
我想我最後繞了一大圈決定教書也是受家庭影響...做的好的話真的是個有意義的生涯

Erica said...

Sorry..I meant, 早期念師範公費的老師在學校能力與敬業態度上真的比像我這種大學聯考進師院公費的人優秀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