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就快結束了,但是此刻的我正為著某一班到底要做些什麼感到很頭疼。
以往的班級我曾做過幾個不同的學期報告
中文食譜:
找一分學生自己能做得出來的簡單食譜,依學生的程度轉換成中文食譜。因為食譜有些特別的句法(無主詞的短句),學生也寫不出來。所以這個作業的重點是運用「把」字句。最後學生報告的時候同時帶來成品同樂。
中文菜單和傳單:
這分作業主要是學生初次打字時的成品。告訴學生他們要在社區裡開一間新飯館,每個人得做一張小傳單,上有餐廳名、地址、電話、營業時間以及廣告標語等以招徠客人。再來是設計一分菜單,活用他們在中文聽說讀寫時學的中國菜名和一些食物品。學生自己發揮創意亂創一些奇怪的菜也可,上真的中國餐館研究道地的中國菜也行。最後報告的時候除了呈現菜單和傳單,還有Q&A時間。去年學生想了一堆很好玩也很可愛的問題,比方說:「為什麼你的東西很貴?你有沒有素菜?為什麼沒有牛肉?我只有三塊錢,我可以點什麼菜?」
開商店:
告訴學生你和其他一兩位同學要在購物中心開服飾店。一人負責一層樓的銷售,所以他們得決定每一層賣什麼主題(男裝、女裝,夏天、冬天、西裝…)。然後做成投影片介紹他們的服飾店。因為衣服的生詞有很多零碎的字,像是帽子圍巾西裝洋裝什麼的。與其跟學生在那裡花時間練習,倒不如教了以後讓學生自己去研究怎麼活用這些字。我跟每組的學生確認過他們要賣的東西,這樣才不會整班都賣男裝或者運動服。有一組很好笑,他們整間店都是卡卡女神的主題。一樓賣卡卡女神的帽子,二樓賣卡卡女神的洋裝,三樓賣她的鞋子。學生得描述顏色,大小,價格,折扣等。然後同樣有問答時間。有學生問:「我是男孩子,你有沒有男孩子的衣服?」這組的同學眼睛一瞪說,「卡卡是女孩子,所以我們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沒有,要是你不喜歡,你不要來我們的店!」
遊學:
這是一位附近學區的老師分享的。作業的內容有點廣,而且需要學生花大量時間考察。主要是給學生一些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的大學名單,讓學生選要去哪個大學遊學。選好了以後,學生得考察這個大學的課程,週邊環境,城市風光和交通。最後每個人做簡報。這個主題適合教旅遊相關內容以後做。
訪問:
我找了學校裡的一位交換學生。她從南京來,正好做為學生訪問的對象。先給學生一些準備工作, 複習問句的句型,以及封閉性和開放性問題之間的差別, 讓學生回家寫好了,再到學校來討論。太簡略或是重複別人已經問了的問題刪掉重想,然後第三次上課就可以請被訪問者進教室了。問完了以後,跟學生核對他們抄下來的筆記,討論理解是否正確,再讓他們回家寫成一篇報導。
播客:
我也讓學生做過podcast,內容同樣是訪問一位學生,但是對象是別的中文班的學生。然後他們得用garage band做成一個有頭有尾的播客。
wiki:
我叫學生每個人認領一個量詞,然後像wikipedia一樣,得解說這個量詞的意義,附上各種使用該量詞的物品照片,然後一個人做出一頁像維基百科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看起來很炫,可是只有學校內部的人能看得到,非常可惜。wiki沒有了社群,就失去它的意義了。
演小短劇我也做過。不過我現在的學生平常上課念課文就在演了(我會指定到某一行以後得自編結局),或是我會給他們一個角色扮演的情境,每組得自己編出來,所以就沒有再做過自製對話的作業。
以上是我出過的內容。但是我還是想不出來以一個星期的時間,我能讓這一班四年級的學生做些什麼呢?有沒有人可以貢獻一下點子?
後記:
後來我讓學生做了一個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在cctv的英文網站裡有兩個介紹中國旅遊的節目,一個是Redicovering China(主持人用英文介紹,但大部分的主持人中文極佳,因此訪問都是以中文進行),跟Travlelogue(英文發音,主持人顯然不太會中文)。在這兩個節目之間,我找到關於維吾爾, 藏族,苗族,白族,回族,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的節目,讓學生自己先看,然後他們得選擇一族進行研究。研究的資料是從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1/content_700050.htm
針對各族的介紹文章來進行。學生閱讀指定的文章,然後找尋需要的資料(人口、食物、風俗、節日…等),做成簡報來報告。
因為學生學中文常常接觸的都是漢人,不曾意會到中國其實很大。所以當他們看到高眉深目的維吾爾族,或是講中文比一個白皮膚的西方人還不輪轉的回族受訪者,都覺得很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