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7, 2010

會?能?可以?

同時教四年級和二年級有個好處是,我在四年級身上發現的問題,讓我思考該如何早一點對症下藥,也讓我在教語法的時候更加小心。當然學習者出現的錯誤是有很多面向的,尤其越到中高階越不容易將學習者的狀況用一個框架界定出來。但是我想如果有些語法點在學生開始學習的時候,如果能有比較清楚的介紹,又或建立起習慣,也許到了後來進深的時候,石化的現象是否會好一點?

我發現「會」,「能」,「可以」這三個助動詞讓學生非常混亂。英文裡只有一個「can」,但是中文裡有三個來表示。如果這三個詞意思完全不一樣,那就好辦了,偏偏這三個「can」在中文裡其實有語意重疊的地方,也才讓這三個動詞變得很難教。「明天我能來你的家」與「明天我可以來你的家」語意在表達能願上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想表達否定的意思,「明天我不能來你的家」跟「明天我不可以來你的家」(表禁制)是很不一樣的。「會」這個字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也很讓人困惑。一年級時他們學「開會」,又學「晚會」,「生日會」,「會」表示一種聚集,集會。但是學動詞用法是,又是「會說中文」(表達習得某技能),又是「會去學校」(跟英文的will, 表未來),實在很麻煩。

今年我決定一次一個慢慢教,教會了以後,再教下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對不對,可是我今年才體認到,冏…)

學生已經接觸過「可以」,他們認為是can,所以知道說: 「我不可以說話。現在是中文課,我不可以睡覺…」也會問:「老師我可以不可以上廁所?」(permission的用法)。
第一次上課,強化「可以」和「不可以」(禁制)的用法。問學生:「上課可以做什麼? 不可以做什麼?」

確認學生初步了解「可以/不可以」以後,教「會+skills」的語法。特別告訴他們,所有的課本上是解釋成「can」,但是我要他們寫「know how to...」

問學生:「你會做什麼?」讓學生大聲說出他們「會」的技能, 特別提示他們是"learned skills"。學生開始給:「打球,騎車,游泳,說中文,開飛機(註: 學生哄笑,但真的有學生學過),開車…」我把這些動詞寫在黑板上。同時也寫另一組動詞在另一邊的黑板上:「睡覺,吃飯,聽音樂。」然後我問學生:「"我會睡覺"是不是一個好的句子?」(提示學生可用英文回答)。學生說:「不好,睡覺人人都會,不用學。」同理,吃飯,聽音樂,學生也都同意不能用「會」。(註:我小時候常被媽媽罵:「你很會睡覺耶。」此語法不在討論之限)。

我也寫了「用電腦--我會用電腦。」。學生間激起了很大的討論。這個世代的孩子全都說:「我很自然就會用電腦了,根本不用學。」只有一個學生說:「不對不對,我還記得我很小的時候第一次發電郵的情景,所以應該可以用"會"。」他也說:「我想我們在美國這裡有很多的優越的特權,有些非洲的小孩可能真的要學電腦呢! 還有很老的爺爺奶奶也是。」

討論進行了幾分鐘,我給了他們我的答案,就是語言也許會隨經驗和時間改變,對我這一代來說,履歷表上還可以寫"會用電腦文書處理",對他們新一代來說:「我會用電腦」就是個奇怪的句子,也許十年以後,就會消失變成不合理的句子了吧。

知道了「會」,「不會」也就變得很容易了。「我不會開車,我不會說西班牙文…」

接下來的兩堂課,學生練習看圖寫作。我給了他們幾個圖,都是像這樣禁止的圖樣:



學生得寫「因為…所以…」他們寫:「因為這裡有吃人的/可怕的東西,所以我不可以游泳。」(吃人的可怕的東西是學生自己想的。為什麼不告訴學生是鯊魚呢? 我以後再解釋)

然後學生看到兩張圖,一張是一個小孩踢足球,一張是小孩的腳包石膏。我給前半句:「因為小王的腳受傷了,所以…」

學生馬上回答「不可以踢足球。」我開始介紹「不能」(not able to) 和「不可以」(not allowed to)的差別。在這張圖裡,他不是"not allowed to play soccer",而是"not able to" play soccer.

在下一堂課裡,我問學生:「你怎麼去墨西哥?」開車去,坐飛機去,坐公共汽車去都是答案。走路去呢? 學生說:「我不可以走路去。」我馬上問:「是不能,還是不可以?」學生們開始思考,想了一下,大家都改說:「不能走路去。」也有愛特異獨行的學生說:「我能走路去。Maybe a week?」所以我又問了:「你怎麼去中國? 你會開車嗎? 你開車去中國嗎?」學生都說了:「我不能開車去中國。」游泳呢? 你會不會游泳? 學生說:「我會游泳,可是我不能游泳去中國。」

就我看來,否定句 "不可以"和"不能" 兩個都能表禁止,但一個卻沒有「情願不能」這個意思,是這個語法點的最大歧異。也就是「不能」not able to也有禁止的意思,比方說:「你不能在這裡吸煙。」也有not allowed to的意思,但是「不可以」卻是很強烈的只有not allowed to, prohibited禁制的意思, 而沒有not able to的意思。

問題: 明天下午你可以不可以開車送我回家?
Y: 我可以開車送你回家。
N: 對不起,我不能開車送你回家。(O) (因為我爸爸需要用車)
N: 對不起,我不可以開車送你回家。(X) (因為我爸爸需要用車)

能夠在初學時至少學習到在想表not able to...的時候多想一下,避免使用「不可以」, 我的目標就達成一半了。

9 comments:

阿威 said...

說明得按部就班非常仔細,好棒的經驗分享!謝謝!

我一直覺得上下文(即情境,context)非常重要,雖然語法看似可以歸納出一個大概的原則,但常常會有例外,而且即使合語法常常卻會不合用法,到時還是得依上下文決定語意。例如「明天我不能去你家」vs.「明天我不可以去你家」,依 Mindy 本來的意思,這兩句話在表禁制時,是不一樣的。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沒錯,不過第二次看的時候,卻又想到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兩句表達出同樣的意思——我本來說好要去,後來卻(因為種種因素)不能去了。這時兩句都是表禁制,而意思也一樣。不過,這時這兩句話最後還需要加個「了」字,才能正確反映出狀態的改變。

不過真正讓我困擾的,是「明天我不可以去你家」,似乎是一個「合文法卻不合用法」的句子。到底在什麼樣的上下文中,我們會說出這樣的句子呢?「明天我不可以去你家」幾乎一定要有一個「邀約(被拒)」或是「承諾(撤回)」當做前提,我們才可能用到這個句子。但真正遇到同樣的狀況時,我們往往會增減幾個字來表達。例如:

《邀約(被拒)》
甲:明天你可以來我的家嗎?
*乙:明天我不能去你的家,因為我生病了
聽起來合理嗎?其實不。我們真正的回答往往是:沒辦法耶,我生病了。

《承諾(撤回)》
*乙:不好意思,明天我不能去你的家,因為家裡臨時有事。
其實這句幾乎全對,但我覺得「了」字不可少,否則聽起來很像機器人。最精確的句子是:「嘿不好意思,明天我不能去你的家了,因為家裡臨時有事。」

所以我才說「明天我不能去你的家」似乎是一個「合文法不合用法」的句子,因為真要表達起來,我們往往需要增減幾個字讓話語更符合情境。當然教學時這樣的語法練習還是不可少,只是能把多少這樣公式化產生的句子放進日常生活中,我還是存有很大的懷疑。

P.S. 回文寫道一半,又想到「行」這個字,中文真是令人頭大呀!

Monkey Tamer said...

Cheng-Wei,

我得解釋一下我舉的例子,不然我們在這裡討論就又更讓人混亂了。

不管是妳說的「邀約被拒」或是「承諾撒回」,都無所謂。重點是:


1.明天我能去你的家。(I am able to go to your house tomorrow.)
2.明天我可以去你的家。(I am able to go to your house tomorrow.)

句一和句二的否定 (I am not able to go your house tomorrow) 只有一個答案,就是

3.明天我不能去你的家。

英語母語學生很容易會用
4. 明天我不可以去你的家。
來表達"I can't (am not able to) go to your house tomorrow."

可是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感覺上好像是,「因為我被禁足了,所以爸爸說明天我不可以去你的家。」而不是因為其他的狀況不能去。你所舉的兩個情況的回答都是因為有事而不克前往,也就是你說的「沒辦法」not able to的狀況,而不是因為被禁止而不能去。你所說的這兩個狀況,我覺得用「不能」是可以的,只是句尾有「了」和沒有「了」的差別而已。(因為有「了」的回答表新的情況出現,已承諾但是得變卦)。

Monkey Tamer said...

Btw, 我說的「禁制」,是英文的prohibition,「不能」和「不可以」都是可以表示to be prohibited的,而不是妳所理解的,「這兩句話在表禁制時,是不一樣的。」

能/可以 也都可以表possibility和physical ability.

不一樣的地方是在possibility/physical ability. 「不可以」沒有physically not able to的意思。「不能」則有。

Sofi said...

謝謝Mindy

上個月我教中文天地第十二課時也被這幾個助動詞弄得頭痛.課文中歸納出來的七個助動詞,除了 "要"和 "想" 學生能很清楚地分辨外,其餘的都很混亂.

本來可以用"會" 表達的學生馬上就很困惑了." 老師那我明天不會來, 跟明天不能來有什麼不一樣?"(因為書上和能都解釋成 have the ability to

還有"得"和"應該"到底要怎麼區分呢? 下雨了, 我得帶雨傘. 還是我應該帶雨傘. 有的學生甚至說: 下雨了,我會( I will) 帶雨傘...

我同意情境很重要,單獨分析文法像鑽牛角尖. 但是對這些才學了一年多的美國學生,如果問題是

甲:明天你可以來我的家嗎?

*乙:沒辦法耶,我生病了。

*乙:不好意思,明天我不能去你的家,因為家裡臨時有事。

這樣的句子是不可能出現的.

學生頂多只會回答

*乙:明天我不能去你的家,因為我生病(了)
or乙:明天我不可以去你的家,因為我生病(了)
乙:明天我不會去你的家,因為我生病(了)

通常這時候我不太會糾正他們的語病,我只會說"不能"是最正確的,因為不能有physically not able to

我會再舉例子說: 我不能跑步了, 因為我腳受傷了.
本來是會也可以跑步的,因為受傷了, 所以不能了.
這樣一解釋學生好像就明白了.

Monkey Tamer said...

Sofi,

我在文章裡沒有提到,"會"另一個意思(will/would)我是過了一陣子到新的一課裡遇到,我才教的。但是真的學生會自己用出來的很少很少。這跟我們上課談論的話題有關,都是討論現在,很少問未來計畫或假設性的問題。不過反正我也不期待他們用出來。

就像妳說的,情境很重要。學生說「我應該帶傘」或「我得帶傘」「我會帶傘」又有什麼差別呢? 查字典解釋當然不一樣,不過只要前後文或對答合理就夠了。

Monkey Tamer said...

"因為真要表達起來,我們往往需要增減幾個字讓話語更符合情境。當然教學時這樣的語法練習還是不可少,只是能把多少這樣公式化產生的句子放進日常生活中,我還是存有很大的懷疑。"

我覺得在教語法的時候,需要知道我們並不是要做語法納粹, 因為如果真的去看語料,真正的母語人士交談時,不是每個句子都是照語法書規範的(而且很多時候看起來是破碎的句子,省略很多東西)。我們所做的是一種折衷,在語法學家寫的語法規範和現實語言當中平衡。另外也要考量學生思考的邏輯。就像「了」這個東西,學生能學會自己說:「我生病。」而不是「*我很生病。」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而會說:「我生病了。」的學生則很有可能是drill下造成的語言習慣,而不是去思考為什麼放個「了」在那裡。本來語言就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將習得的部分重新組合以形成新的意義。至於精確度,或說是否合乎情境則是隨時間和程度而異。

總之,我對我的學生的目標不在精確,而在能在既有的語言上重新組合,以創造出他們想說的意思。

阿威 said...

謝謝Mindy進一步解釋,是我有些畫錯重點了,妳提到的否定型態確實是個很重要的歧異點。

也謝謝Sofi的回應,我完全同意初學的學生很難出現那樣複雜的句子,不過站在溝通的角度,我覺得讓學生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的狀況也很重要——即使他們還無法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表達。

就像英文,如果我們要拒絕別人的邀約,絕不是把邀請的話加個 not 否定就能了事,最普遍也理想的方式是語帶惋惜地說 I'd love to, but blah blah。從文法的角度看,would 縮寫在那裡功能隱晦很討厭;但從溝通的角度看,大家就是不加思索地這樣講。

因此儘管「明天我不可以去你的家」這句話聽起來很怪,好像被禁足似的,但「明天我不可以出去玩」卻是個可以接受的句子。事實上做為問句「明天你能/可以出來玩嗎?」的(公式化)拒絕型態,「明天我不能/不可以出去玩」都是正確的。

P.S. 希望 Mindy 不要誤會,我沒有要唱反調的意思,只是因為妳提出的觀點,我看了兩遍,結果前後感想不同,所以才說說自己的意見。妳對語言教學的作法,以及對學生的合理期待,我是非常非常認同的 ^____^

Monkey Tamer said...

Cheng-Wei,
沒問題的啦。我喜歡討論這類的議題。線上的語言看不到表情,我自己也常打字打到忘記論壇還是跟自己寫文章不一樣,如有冒犯請大家彼此包涵囉。

Wei said...

你好,

我在這個部落格潛水已經好一陣了 很喜歡你的教學心得分享
關於modal verb 這是我看到的一個很有趣的網站 作者用venn diagram表達出來 不知道這個圖形適不適合用來教k-12的學生 網址: http://www.sinosplice.com/life/archives/2009/10/13/chinese-modal-verb-venn-diagram